今年以来,我国高温日数创下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纪录。
随着夏季高温现象越来越普遍和严重,空调负荷越来越大,为了应对高温天气带来的不适,全国很多城市开始探索“区域集中供冷”的方案。
然而,尽管集中供冷已在许多地方投入试运行,但其实际推广应用仍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
多站点试运行
近日,多家媒体报道称,深圳、三亚、广州已经开始试运行集中供冷系统。其中,广州在多年前就开始提供集中供冷服务,广州大学城是当时世界上供冷量最大的区域供冷项目之一。
广州大学城采用“冰蓄冷”技术。大学城各个冷站在低用电时段进行夜间制冷,白天再融冰制冷。冷冻水通过管道输送到各个用户终端,转化为冷空气,给人们带来凉爽。
目前,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华南师范大学等10所高校以及超算广州中心、广东科学中心、广州国家档案馆、广州大剧院、海心沙亚运场馆等单位已经开始使用集中供冷服务。
在三亚海棠湾地区,很多高星级酒店和综合性商业体已经开始使用集中供冷。
在深圳前海,已规划建设10座冷站、90公里市政冷供管网,建筑面积1500万平方米。据相关媒体报道,该区域可同时为30栋高达200米的建筑提供集中供冷。
有什么优势?
通过集中供冷,这些地区的公共建筑可以摆脱传统的分散式制冷系统,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相关用户表示,与传统的制冷模式相比,集中供冷不仅节省了投资和运维成本,还提高了供冷效果,使室内环境更加舒适。
湖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教授张权认为,集中式制冷系统需要专门的操作和维护,但该系统相对更节能。集中制冷利用规模化、运行优化和先进控制策略降低能耗;如果采用蓄冷技术,主机和蓄冷装置协同工作,可以充分利用峰谷电价,进一步降低运行成本。集中制冷站可以独立设置,从而减少噪音对建筑用户的影响。集中制冷系统还可以满足用户的灵活需求,节省初期投资。
“进入快速发展期”
吴小龙,钟毅数码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长期从事集中制冷行业。他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过去他们在进行集中制冷项目时,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向客户解释什么是集中制冷。但是现在,很多人已经有了这个概念,集中制冷进入了快速发展期。
吴小龙认为,这与集中供冷作为民生工程在政策和资金上的支持有关。另外,天气越来越热,人们对集中供冷的关注度也提高了。
冷却成本
目前集中供冷有两种收费方式:一种是按面积收费,一种是按实际使用冷量收费。
此外,大多数中央冷却服务还涉及基本服务的成本。这个服务费的收取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在接受服务之初先交初装费,以后只收流量费;另一种是直接将初装费计入月服务费。
推广难度
虽然目前的集中供冷技术已经非常成熟,但是大面积推广还是有一定难度的。
张权说,建立一个集中的制冷系统需要大量的前期投资,包括制冷机组和配送网络等基础设施。“改造成本高于新建,所以对于新建建筑,可以在设计初期就考虑集中制冷设施,以降低成本。”
张权还提到,中央制冷系统的复杂性导致维护困难。一旦发生故障,可能会中断多个区域或建筑物的冷却,特别是对于依赖持续冷却的行业,如数据中心、医院、食品储存和制药等,可能会带来更大的挑战。
此外,集中式制冷系统的远距离、多空间分布也会导致能量损失,对于制冷需求较小或分散的用户,集中式系统的运行成本更具挑战性。更具体的说,集中供冷的实施需要多个部门的配合。
据中国新闻周刊微信官方账号
您的IP:10.2.236.66,2025-09-24 05:31:39,Processed in 0.27531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