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小麦粉做成,包在一片叶子里;桐叶芳香,回味悠长...
张娘娘是重庆大学城一家餐厅的服务员,黔江人。她心地善良,待人友善,有着山民与生俱来的本分,善良,勤奋。张娘娘对家乡的桐叶坝非常熟悉和了解。她告诉我,这种桐叶饼是用小麦面粉做的,面团里加了一点红糖,揉成大小相同的小船形状,外面裹上桐叶,然后放在炉子上蒸,大火蒸,直到看起来很熟。这种桐叶糕色泽淡黄,吃起来香香软软的,微甜,微微带着桐叶特有的清香。
对我来说,这个桐叶糕看起来很眼熟,感觉好熟悉,好亲切。是我小时候的所见所闻。长大后,我再也没吃过这种桐叶糕。
张娘娘的桐叶巴早餐很受家人欢迎。小孙子吃了一个,还喊着要更多。奶奶不得不从手里拿出另一半给他。只见小家伙狼吞虎咽了几口,吃完了。在平时,哄三岁半的孙子吃饭是全家人的技术活!
那天早上来店里,我当着张娘娘和大家的面说:“张娘娘老家的桐叶糕太好吃了,我的小孙子很喜欢吃!”我不知道,说话的人不是有意听的。当天,张娘娘悄悄给老家打了个电话,告诉家里人马上去买两个大泡桐叶糕,并委托从潜江到大学城的公交车司机把桐叶糕带来。我坚持要给她钱,她不肯收!张皇后,你想得真周到!
看着桌上的两片大泡桐叶,我突然觉得凝重,思绪万千,内心久久不能平静。上世纪70年代,我已经到了上小学的年龄。当时家里八口人,爷爷,父母,我们五个姐妹。可想而知,父母肩上的担子有多重。在那个生活资料极度匮乏的年代,解决一家八口人的温饱问题,成了父母每天都要认真考虑和面对的事情。
下午放学回家后,妈妈经常带我去割草。母亲是生产队里出了名的能人。她机智敏捷,赢得了大家的称赞。生产队把田角的杂草全部铲掉,只有没有庄稼的山坡才能割草。那时候我妈记性很好。她知道哪里的草长得好,哪里的草被割了,哪里的草又长了。
每年初夏,地里的小麦逐渐成熟。温暖的阳光下,小麦金色的穗子露出了锋芒,感觉有点刺痛。当强风来袭时,黄澄澄的小麦就像池塘里的水波一样,一浪高过一浪,真是太美了。
小麦收割后,团队会给每个人一些。每个家庭都有很小的份额,但是每个人都要计划吃饭,否则错过了口粮,就会饿肚子。为了让我们五个姐妹尽可能多的吃,妈妈总是尝试不同的小麦粉制作方法,用不同的方法吃。拉面块、烤麦麸、馒头、煮疙瘩等。
妈妈吃小麦粉的另一种方法,也是我们最喜欢的方法,就是蒸桐叶。
生产队的山坡上有很多麻风树,麻风树的果实用来榨油。麻风树油具有很高的经济和药用价值。我妈上山割草的时候,有时候会摘一些比大人巴掌还大的桐叶,用来做桐叶。
小麦粉是全麦面粉,用细筛粗筛,去掉表面的粗糠。母亲取一定量过筛的小麦细粉,与适量的水混合,反复揉搓,直至面团松软湿润。然后盖上干净的湿毛巾,让它自然发酵过夜。第二天早上,把发酵好的面团揉成一定的形状,外面包一层桐子叶,就可以上炉子蒸了。柴火烧到汽顶,再蒸十分钟,就大功告成了,香香的桐叶糕做好了。
一家人围坐在一张木制八仙桌的长凳上,津津有味地分享着热气腾腾、散发着麦香的桐叶糕,有说有笑,伴着声乐。单纯的快乐和温馨美好的画面至今记忆犹新,让我时常怀念和感叹,终生难忘...(作者是江津区作家协会会员)
您的IP:10.2.236.66,2025-09-24 05:32:01,Processed in 0.27611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