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文章 楼主

同比和环比的区别(月度同比)

版块:科技头条   类型:普通   作者:科技资讯   查看:37   回复:0   获赞:0   时间:2023-08-10 16:22:26

2023年8月10日10时31分55秒

国家统计局网站今日消息,2023年7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下降0.3%。其中,城市下降0.2%,农村下降0.6%;食品价格下降1.7%,非食品价格持平;消费品价格下降1.3%,服务价格上涨1.2%。

7月CPI同比由平转负。除了去年同期基数较高影响了今年的CPI,猪肉和蔬菜价格下降较多,尤其是猪肉价格下降了26%,抵消了其他商品价格上涨的影响,导致7月份CPI进入通缩区间。

那么,这是否意味着通缩时代已经到来,经济已经面临通缩压力?说与通缩无关是不现实的,因为CPI已经连续6个月维持在“1”以内,连续4个月维持在“0.2”以内,显示出市场需求明显不足的迹象。因此,把这种现象称为通货紧缩是有道理的。尤其是与居民生活息息相关的食品价格,一直比较冷淡,更容易让人联想到通货紧缩。

与之相对应的是,与经济景气度密切相关的PPI自去年10月进入负通道以来,已经连续9个月负增长。尤其是今年以来,跌幅不断扩大。6月份跌幅超过5%,达到5.4%。7月份有所反弹,但仍下跌4.4%。PPI的低迷也反映了市场需求不足,消费未能有效推动工业生产,导致PPI难以回升。

也就是说,CPI和PPI双双持续下降或低位运行,与需求不足密切相关,影响了物价的反弹和CPI、PPI的良性运行,从而对消费心理和投资者信心产生不利影响。为什么最近各种利好政策不断出台,股市依然处于不温不火的状态?在一定程度上,与市场需求疲软、消费者信心不足有很大关系。如何提振消费信心,激活消费需求,让市场热起来、旺起来、热起来,是当前中国经济最重要、最紧迫的任务,也是避免通货紧缩最重要的方面。

值得注意的是,7月中下旬以来,消费市场呈现出需求回暖的良好态势。特别是旅游消费,已经成为拉动消费、带动消费市场有序复苏的最重要力量。文化和旅游部发布的《2023年上半年国内旅游数据》显示,根据国内旅游抽样调查统计结果,上半年,国内旅游总人数23.84亿人次,比上年同期增加9.29亿人次,同比增长63.9%;国内旅游收入(旅游总支出)2.30万亿元,比上年增加1.12万亿元,增长95.9%。分季度看,一季度国内旅游总人数12.16亿人次,同比增长46.5%;第二季度国内旅游总人数11.68亿人次,同比增长86.9%。比如因电影《长安三万里》火了一把的Xi安,今年在旅游方面就大出风头。零售平台美团的数据显示,自7月8日“长安三万里”上线十天以来,省外游客订单量同比增长387%,酒店民宿订单量同比增长339%,门票订单量增长超过28倍。

旅游消费拉动的不仅仅是餐饮、酒店、景区的收入,还有市场预期、消费信心、就业、居民收入。如果能趁热打铁,出台更多激活消费的政策,真正激活消费市场,其对企业生产经营的影响将是非常有效的。最近恢复和扩大消费的20条措施是非常重要的促进消费的措施。这些措施从大宗消费、服务消费、农村消费、新消费等多个消费层面提出了具体措施。如果能够有效实施,必将对消费市场的全面复苏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关键看各地能不能切实执行。

从今年暑期旅游市场的情况来看,只要集中精力,还是有很大潜力的,各地也可以想办法激活市场。同时也反映出旅游市场还有很多需要改进和提高的地方。如果这些方面能做得更好,旅游市场的消费会更明显。那么,其他方面是不是也一样,有很大的潜力可以挖掘呢?地方政府能否像今年的旅游市场开发一样,多动脑筋,多想办法,多想办法?一旦消费市场被激活,经济的博弈就会活跃起来,CPI和PPI很快就会进入一个更快的上升通道,有可能从防通缩转为防通胀。

总之,单从数据来看,CPI和PPI都在通缩区间运行。但是,数据差不代表问题严重。因为,从7月下旬开始,食品价格和非食品价格都进入了反弹通道,尤其是猪肉价格,呈现出明显的反弹趋势。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不能简单地将数据视为通货紧缩,而应该更加关注价格的变化,从而采取更加有效的措施解决价格指数偏低的问题,有效扩大市场需求,激活居民消费,刺激经济增长。

 
回复列表
默认   热门   正序   倒序

回复:同比和环比的区别(月度同比)

Powered by 7.12.10

©2015 - 2025 90Link

90link品牌推广 网站地图

您的IP:10.2.236.66,2025-09-24 07:22:34,Processed in 0.28937 second(s).

豫ICP备2023005541号

头像

用户名:

粉丝数:

签名:

资料 关注 好友 消息
免责声明
  • 1、本网站所刊载的文章,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仅供参考和借鉴。
  • 2、文章中的图片和文字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尽快处理。
  • 3、文章中提到的任何产品或服务,本网站不对其性能、质量、适用性、可靠性、安全性、法律合规性等方面做出任何保证或承诺,仅供读者参考,使用者自行承担风险。
  • 4、本网站不承担任何因使用本站提供的信息、服务或产品而产生的直接、间接、附带或衍生的损失或责任,使用者应自行承担一切风险。

侵权删除请致信 E-Mail:345425126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