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文章 楼主

比亚迪新能源车质量怎样(比亚迪第万辆新能源汽车下线)

版块:科技头条   类型:普通   作者:科技资讯   查看:49   回复:0   获赞:0   时间:2023-08-10 16:28:33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宋豆豆深圳报道。

“2019年是比亚迪最艰难的一年。当时比亚迪的目标只有一个,就是活下去。背后的辛酸不易,只有我们自己更清楚。”8月9日晚,比亚迪第500万辆新能源汽车腾势N7下线。发布会上,比亚迪董事长兼总裁王传福回顾了比亚迪自2003年涉足汽车行业20年来的发展,中间几度哽咽,生怕等不到新能源汽车的春天。

1994年,王传福辞掉体制内的工作,在租来的办公室里成立了比亚迪公司,为老本行做电池,供应给手机等电子消费品。2003年,在美的、奥克斯等国内首家跨行汽车风生水起的时候,已经在港股上市的比亚迪收购了秦川汽车,正式进军汽车行业。各种问题纷至沓来——一个电池制造商怎么敢造车?当时资本市场非常反对,用脚投票。王传福回忆,比亚迪转入汽车行业的第一天,股价立即暴跌20%,泼了一盆冷水。

2004年,比亚迪第一次带着三款新能源概念车去北京车展的时候,全场其他展台都是燃油车。当时没有人相信新能源汽车有前途,甚至新能源汽车这个词都没有出现。“大家都理解不了,也看不起,更看不起。”

四年后(2008年),比亚迪发布了全球首款量产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F3DM,搭载了全球首创的DM混合动力技术。然而,这款车未能给比亚迪带来销量增长。到了2018年,比亚迪的DM技术已经发展到第三代,还没有等到新能源汽车春天的到来。

2018年,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首次突破100万辆,达到125.6万辆,同比增长61.7%。而新能源汽车市场渗透率不到5%,比亚迪的插电式混合动力市场更小。当年销量仅为27.1万辆,仅占新能源汽车总销量的21.6%,纯电动汽车销量的27.5%。

“我真的快撑不下去了!”王传福回忆道,“插电式混合动力市场份额较小,技术需要进一步优化和突破。这条路线当时被很多汽车公司放弃,比亚迪内部也有争议,但我还是做了决定。要继续走插电混动路线,我必须坚持下去,哪怕走错了路。”

回顾过去的20年,王传福说他用了四分之三的时间做工业破冰和生存挑战,经历了无数黑暗的时刻。

在最困难的时候,比亚迪还在坚持技术研发投入,构筑技术护城河。最近12年,比亚迪有11年的R&D投资超过了当年的净利润,甚至很多时候是净利润的3-4倍。“我清楚地记得,2017年到2019年,比亚迪净利润连续三年大幅下滑,尤其是2019年,公司净利润只有16亿元,但那一年我们还是咬紧牙关,投入了84亿元研发。”

“多少人嘲笑我们,这是烧钱。”王传福哽咽了。“要做好汽车,开发新能源,没有核心技术是不可能的。技术研发是科技自立的新长征。”

这场豪赌迎来了胜利,冷门的混合路线逐渐走向主流。2022年以来,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销量同比增速超过纯电动汽车,市场份额也稳步上升。中汽协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纯电动汽车累计销量达271.9万辆,同比增长30.3%,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销量达102.5万辆,同比增长91.1%,创历史新高。

同时,比亚迪进入快速发展阶段,销量迎来爆发式增长。从2008年发布第一款比亚迪F3DM到2021年5月完成100万辆新能源汽车的生产,比亚迪用了13年时间。从100万到200万只需要一年,半年到200万到300万,比亚迪9个月。

“造车的路很难走,但我们已经走了20年。这是比亚迪造车的故事,也是中国品牌造车的缩影。”王传福说,比亚迪正在做一个证明,在这条没人走过的路上,“比亚迪可以,新能源汽车可以,中国汽车可以。”

值得一提的是,在发布会现场,比亚迪安排了中国汽车品牌车型展区。除了比亚迪,它涵盖了包括一汽红旗、东风蓝兔、SAIC樊菲、长安深蓝、长城哈弗、广汽爱安、吉利氪、奇瑞捷威、蔚来、理想和小鹏在内的品牌,背景板上的“一起是中国汽车”字样更是意味深长。

在王传福看来,新能源汽车为中国汽车品牌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加速度”。据其预测,2025年我国新能源汽车普及率有望达到60%以上;在新能源汽车的变革浪潮中,中国品牌大有可为。未来三年,中国品牌的市场份额有望从50%增长到70%。

 
回复列表
默认   热门   正序   倒序

回复:比亚迪新能源车质量怎样(比亚迪第万辆新能源汽车下线)

Powered by 7.12.10

©2015 - 2025 90Link

90link品牌推广 网站地图

您的IP:10.2.236.66,2025-09-24 10:17:57,Processed in 0.25894 second(s).

豫ICP备2023005541号

头像

用户名:

粉丝数:

签名:

资料 关注 好友 消息
免责声明
  • 1、本网站所刊载的文章,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仅供参考和借鉴。
  • 2、文章中的图片和文字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尽快处理。
  • 3、文章中提到的任何产品或服务,本网站不对其性能、质量、适用性、可靠性、安全性、法律合规性等方面做出任何保证或承诺,仅供读者参考,使用者自行承担风险。
  • 4、本网站不承担任何因使用本站提供的信息、服务或产品而产生的直接、间接、附带或衍生的损失或责任,使用者应自行承担一切风险。

侵权删除请致信 E-Mail:345425126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