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不知天上明月,故称白玉盘。怀疑它是姚的平台,在天空中的上空飞行。古往今来,人类对月球的好奇和探索从未停止。
在8月5日至9日举行的首届贵州科技节上,1:250万满月数字地质系列图执行主编、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研究员刘建中分享了“画”月亮的过程。
去年5月,中国的科学家团队宣布完成了第一张全月球地质图,比例尺为1250万。今年2月,这项研究入选2022年贵州省十大科技创新。
这是1: 250000满月的地质图的缩略图。(资料图)“这套高清地图,我们前后花了10年时间。”刘建中说,地质图不同于日常接触的普通地图,主要是表达了地质演化的信息,可以反映月球岩浆作用、撞击事件、火山活动等地质过程。
12,341个撞击坑、81个撞击盆地和17种岩石类型...翻阅地图集,除了这些元素,还能找到人类首次登月的着陆点、嫦娥三号的着陆点和玉兔号月球车探索的“广寒宫”。
“绘制高精度全月球地质图,可以为月球科学研究、探测规划、着陆选址等提供重要的基础数据。”刘建中说,把月球几十亿年的发展演变浓缩成一幅画面,是一项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
早在2012年,中科院院士欧阳自远就提出,由中科院地球化学研究所作为牵头单位,牵头开展月球地质图编制的科研项目。当时,虽然国内外探月活动方兴未艾,但缺乏高精度的月球地质图,要么精度不够,要么只有局部地区。
这是一项智力密集型工作。不久后,在科技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中国科学院的支持下,吉林大学、山东大学、中国地质科学院、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等单位相继加入。
这也是一个劳动密集型的工作。虽然可以使用信息技术,但是由于月球的结构信息是不规则的线条,为了更加精确和规范,大部分只能手工绘制。为了让地质图兼具科学性和艺术性,团队还向中央美院请教了配色问题。
“我们是一个多学科的联盟和协作。如果不把这些优势单元集中起来,这个画面就很难完成。”刘建中说,尽管有数百名研究人员参与,但编纂工作仍长达10年。
刘建中认为,与地球的内部动力演化不同,月球的地质演化具有早期内部动力作用和后期外部动力作用的特征。在这方面,团队进行了大量的基础研究。与国际上普遍采用的“五分法”不同,他们构建了“三期六期”的划分方案,客观地描述了月球的地质演化历史。
团队以我国嫦娥工程数据为基础,并充分利用其他国际探月数据和研究成果,最终成功研制出世界上第一张1:1250万全月球地质图。
这是一个用于科普的地质月球仪器。(资料图)“基于这项成果的地质月球仪已经量产,今年的地质专题图也将出版。”刘建中说,科学是无止境的,这些成果的转化将有助于人们更好地了解月球。目前团队已投入1: 1000000全月球地质图的编制工作。
来源:新华社
编辑:刘一阳
审计:朱莉
您的IP:10.2.236.66,2025-09-24 12:32:49,Processed in 0.29037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