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显示,中国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呈现明显的集群化趋势,主要表现为“创新新区→城市→区域→国家→全球”的空间结构。
据工信部统计,截至2022年6月,我国人工智能企业数量超过3000家,仅次于美国,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超过4000亿元。
面对我国高质量发展对智能的迫切需求,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人工智能产业集群十分重要。对此,中国工程院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战略中国首席经济学家、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所长刘刚团队深入分析了2200家人工智能企业、5722位投资人、438所ai高校、307所非高校科研机构、967个产业联盟的样本数据,形成了《中国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产业发展2023》报告。
报告指出,我国人工智能企业在智能芯片、基础设施、操作系统、工具链、基础网络、智能终端、深度学习平台、大模型、产业应用等领域的创新创业活动,为自主可控技术体系建设和产业国际竞争力提升奠定了基础。平台企业、独角兽公司、中小企业、初创企业、研究型大学、科研院所、投资人相互合作,共同构建充满活力的产业创新生态,推动人工智能产业集群化发展。
报告显示,中国人工智能产业集群呈现“新创新区→城市→区域→国家→全球”的空间结构特征。与传统的工业园区和高科技园区不同,新型创新区一般位于科技创新资源和产业基础雄厚的大城市中心区和副中心区。它们是人工智能产业集群及其产业创新生态的栖息地,强调依托狭窄的物理空间创造无限的网络空间产业创新生态。到目前为止,我国人工智能产业集群主要分布在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和川渝的重点城市。
报告指出,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创新,智能制造、智能芯片、智能网联汽车、科研开发与服务、智慧医疗、智慧教育等重点产业领域的创新集群是人工智能技术产业集群发展的前沿。
您的IP:10.2.236.66,2025-09-24 14:37:46,Processed in 0.26342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