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宋莹莹
通讯员韩李磊
“我终于找到了自己喜欢的工作,工资也不错。”日前,山东科技大学(以下简称山东科大)外国语学院应届毕业生赵一润在参加学校“送人才进企业”活动时,与盈科医疗科技有限公司签订了就业协议,悬着的心终于放下了。
“学校把就业工作放在突出位置,实施就业‘一把手’工程,创新就业服务机制,重点做好就业指导、岗位开发、重点帮扶等工作。,发挥‘政策+团队+服务’的组合拳,解决毕业生就业问题。”大学党委书记罗介绍。
打造一支就业“红娘”队伍
“你对招聘工程师有什么要求吗?待遇如何?”日前,山科大学海洋测绘系主任张凯在与企业招聘负责人交流时记笔记。根据招聘人员的需要,张凯推荐了几名大学生。
在山科大学,像张凯这样的就业红娘还有很多。今年以来,山科科技大学搭建了“人才推荐团队”、“就业帮扶小组”等10余个就业牵线人,由校领导、就业导师、专业教师、辅导员、班主任、校友等组成,为毕业生提供个性化就业服务。
在山科科技大学的招聘会上,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就业“红娘”忙碌的身影。他们和用人单位沟通,有的甚至拿着学生简历当场推荐人才。在不到半年的时间里,就业“红娘”团队已经针对1000多个岗位,惠及500多名毕业生。
不仅如此,书记、校长走访企业扩岗,高校校长、教授在企业“推销”学生,都是很正常的事情。今年以来,该校走访了200多家知名企业,开展了“引智直通车”、“送岗直通车”等就业帮扶行动,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
推行“先就业”模式
近日,山科大学自动化学院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大四学生杨宇森正式入职海尔智家有限公司,“面试时,公司问了很多具体的实际问题,因为我之前在公司实习过,所以特别自信。”杨宇森告诉科技日报记者。
和杨宇森一样,今年机械工程专业大三的研究生李梓豪也利用“最后一个暑假”,选择参加学校组织的就业夏令营,提前进入企业进行“就业预演”。"机械工程师的具体工作是什么?"“好的方面呢?”带着这些疑问,李梓豪在豪迈集团生活学习了五天。“经过这次经历,我更加坚定了加入豪迈集团的决心。”李梓豪说。
毕业生通过就业体验,实现实习与就业的无缝对接,对企业的工作环境和就业需求有全面的了解和认识,从而提高求职和择业的积极性和技能,企业收获了“量身定制”的人才。这种人才与企业的“双向之旅”,得益于山科大学探索出的“就业前置”新模式。
在大学副校长杨看来,做好就业工作是一把“金钥匙”。学校依托就业夏令营、就业体验周、名企游学等品牌活动,鼓励学生到企业参观、实践、体验,实现“先体验后签约”,提高就业信息匹配度。
实施“一人一档”精准帮扶
兰松(音译)毕业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由于要照顾生病的父母,她没能找到工作。与蓝松结对的辅导员刘超将自己的信息录入学校的“未就业毕业生平台”。
前不久,山科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党委副书记高静在中建八局第四建筑公司考察时,发现该公司的招聘要求与蓝松的就业需求相匹配,于是向公司负责人推荐了他,很快就听到了蓝松报名就业的好消息。
山科大学校长曾庆田介绍,该校为低收入家庭、零就业家庭等特殊重点群体毕业生开辟“就业创业绿色通道”,建立“一人一档”、“一生一策”就业援助机制,实行多对一、一对一结对就业援助,不让一名毕业生在求职路上“掉队”。
科技大学材料化学专业学生冯建顺,经常参加求职能力训练营,注重表情和形象的学习和练习。这个从农村走出来的男孩,变得阳光开朗,善于与人交流,整个人都变了。
冯建顺的小小改变,是山科大学持续提升学生就业能力行动的生动体现。学校推出职业体验课、求职能力训练营、就业心理讲座等就业服务项目,探索毕业生“全流程、一站式”就业赋能服务新模式,增加毕业生就业“砝码”。
您的IP:10.2.236.66,2025-09-24 14:53:19,Processed in 0.26057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