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科学家发现,可以阻断登革热病毒等蚊媒病毒传播的沃尔巴克氏体细菌在20世纪30年代可能仍然有效,然而,它在更长期的气候变暖情景下的效果不确定。相关研究最近发表在《自然-气候变化》杂志上。
疟疾、登革热和寨卡病毒感染等蚊媒疾病影响着数百万人。随着气候变化对这些疾病的地理分布和流行的影响,它们可能在未来的气候条件下构成更大的威胁。一种很有前景的生物防治技术是用携带沃尔巴克氏体细菌的蚊子代替野生蚊子,可以阻断各种蚊媒疾病病原体的感染和传播。
沃尔巴克氏体细菌的许多菌株被引入不同的伊蚊物种,在拉丁美洲、亚洲和大洋洲进行了实验,其中大多数使用wMel菌株。然而,在热应激下,wMel菌株的效力可能会减弱。
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的瓦列里·瓦斯奎兹和他的同事基于wMel菌株的数据和对未来热浪严重程度的预测,建立了一个蚊子种群动力学模型,以了解澳大利亚凯恩斯和越南芽庄变暖对wMel菌株的影响。这两个城市之前已经成功地进行了实地实验。
研究人员指出,这项技术可以抵御最近(20世纪30年代)的气候变化,但该研究也揭示了wMel菌株在高温可变性和更长期气候变化下的潜在脆弱性。研究人员预测,20世纪50年代的热浪持续时间(平均24天)可能比20世纪30年代(平均9.7天)更长,这将对wMel产生负面影响。
他们认为,更热和更频繁的热浪可能会削弱wMel的有效性。作者得出结论,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了解wMel的阈值,并开发更多适用于蚊媒疾病的方法。(冯薇薇)
相关论文信息:
https://doi.org/10.1038/s41558-023-01746-w
您的IP:10.2.236.66,2025-09-24 18:41:54,Processed in 0.19066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