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近日,《临床与转化医学》发表了北京协和医院肝外科主任医师毛和副研究员杨化宇团队关于肝细胞癌微生物组的研究。研究表明,肝细胞癌中的微生物类群与癌旁组织明显不同,不同患者之间以及同一患者不同病灶之间存在明显的异质性。这说明肝肿瘤的微生物群落特征可以预测患者的预后。
数据显示,肝癌是全球第三大癌症死亡原因,肝细胞癌占原发性肝癌的80%以上。研究证实,过去被认为是无菌的肺癌、胰腺癌等肿瘤中存在微生物。目前,肝细胞癌中微生物组的特征和临床意义在学术界尚未阐明。
在这项研究中,肿瘤组织和邻近组织的样本收集自91名符合手术标准并经术后病理学诊断为肝细胞癌的患者。该团队通过荧光原位杂交证实了肝细胞癌组织中存在细菌,发现肝细胞癌及癌旁组织中微生物区系的主要成分为变形菌、放线菌和厚壁菌门,但不同患者之间、同一患者的瘤体和癌旁组织之间,甚至同一患者的不同癌灶之间,在多样性和物种组成上存在显著差异。
为了全面了解肿瘤微生物群与疾病转归之间的关系,研究小组根据微生物群多样性和物种组成的显著差异,将肿瘤微生物分为两种肝脏类型。与甲型肝炎相比,乙型肝炎的微生物多样性更高。经多变量校正分析发现,甲肝患者术后死亡和复发的风险约为乙肝患者的4倍和2倍,肝型与性别、乙肝病毒感染、肝硬化、酒精中毒、肿瘤分期等临床病理特征无明显相关性。
研究表明,肝细胞癌中的微生物群可能是一个独立于传统临床和病理特征的潜在预后标志,并且是患者术后生存的独立预后因素。肝细胞癌中微生物的特异性与患者的肝功能、凝血功能和炎症指标有显著相关性。高水平的阿克曼菌和甲基杆菌可以预测良好的总体生存率和无复发生存率。
相关论文资料:https://doi.org/10.1002/ctm2.1331.
您的IP:10.2.236.66,2025-09-24 20:42:27,Processed in 0.27519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