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思慧
最近有高考毕业生发现自己收到的高校录取通知书有一个错别字!一、巢湖学院将新生录取通知书上的报到时间误印为“9月6日”,学院官网发布道歉声明称系工作人员疏忽所致。随后,又曝出广州中医药大学将录取通知书上的“报名”误写为“举报”,校方也为此向学生和家长公开道歉。
大学录取通知书是大学的正式录取凭证,是珍贵的“生命请柬”。既有入场、开馆的信息告知功能,又有很重的仪式感,不能有错别字等低级错误。归根结底是学校不认真不用心。
看似微不足道的“一字之谬”,不仅让学校颜面尽失,更让人担心学校的“里子”。大学被赋予了“一个国家的精神高地和文明的灯塔”的期待,在语言应用等基本的文化交流中,应该成为大众的楷模。最“没教养”的东西出现在最有教养的地方,引起媒体的批评和网友的讽刺,也就不足为奇了。相反,大家对这种低级错误的宽容、理解、一笑置之,甚至无动于衷,都是不正常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录取通知书中的“一字谬误”引起了人群围观、热烈讨论和严肃批判,反映了大众对大学招生录取更加严谨的普遍需求,也是对大学“文化高地”这一厚重形象的深切期待。少数高校应该认真反思自己的“粗心大意”。
现在,涉事的两所大学已经公开道歉。我相信经过这件事,他们会特别认真。一张录取通知书上只有几百字。如果学校能认真校对几遍,不出错并不难。难的是真正把学生作为大学的“立身之本”。大学是教书育人学习的地方。不注重“基本面”怎么做?
至于有些人说的“有错就改,不要小题大做”,看似大度,实则有失原则。一个社会应该保持一种基本的是非观,一种认真对待谬误、纠正谬误、反思谬误的科学态度。不应将是非与无原则的“宽容”混为一谈,错失反思和改进的机会。比如最近有媒体记者在微信等社交软件上死抱着“银行账号”的“账号”二字不放,采访多位语言学家求证自己的错误,导致国家语委发声。最后微信等平台纠正谬误,将“账号”二字改为“账号”。这种更真实的绝不放过一句话的谬误的精神,难道不是明辨是非的应有态度吗?
世界上的恐惧就是“严重”二字。认真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态度。凡事都需要认真去做。如果不认真对待,可能会出现错误。如果你轻描淡写,一笑置之,错误可能会越来越大。相反,每一个错误都应该认真对待,对犯错误的单位和个人进行批评和深刻反省,相关单位举一反三,谨防贻误时机,确保专业人士不会做“不专业的事”,不会犯“不该犯的错误”。
您的IP:10.2.236.66,2025-09-24 20:39:33,Processed in 0.27022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