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朱汉斌)近日,中国南海海洋研究所研究员项容在热带辐合带降水范围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研究中取得最新进展。该团队提出了一个新的观点,即在上一次冰消期,热带辐合带的降水范围显著减少。相关研究发表在《自然-通讯》上。
热带辐合带是赤道上空的狭长地带,其特点是低压、强对流和大量降水。通讯员向荣表示,研究热带辐合带降水变化机制,对于预测未来东亚季风降水及其对全球变暖的响应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通过对亚洲季风区南北半球大量古气候记录的综合分析,研究人员发现,海因里希一号期间,南半球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的降水并没有显著增加,然而热带印度洋的古海洋学记录却非常有限,这限制了我们对亚洲季风区热带水文气候对全球气候变化响应的认识。
因此,研究人员通过分析深海沉积钻孔(I106孔)中浮游有孔虫外壳的Mg/Ca比值和氧同位素,重建了孟加拉湾南部热带地区的降水演化过程。该钻孔位于东印度洋热带雨带核心区,浮游有孔虫主要生活在表层海水中,可以很好地记录表层海水的温度和氧同位素变化,从而反映东印度洋热带地区表层海水的盐度及其相关的降水变化。
研究表明,18300 ~ 16300年前的享利一世早期,亚洲季风区南北两侧非常干旱,但北半球热带低纬度地区降水异常增加。认为全球平均气温的降低和欧亚冰盖首次融化导致的热带厄尔尼诺活动的加强是热带辐合带降水范围减小的主要驱动机制。
“这项研究的重要贡献在于发现了末次冰消期享利一世早期热带辐合带降水范围缩小,挑战了这一时期热带辐合带雨带迁移到南半球的观点,分析了融水影响热带气候的机制。”该论文的第一作者杨说。
相关论文资料:https://doi.org/10.1038/s41467-023-40377-9.
您的IP:10.2.236.66,2025-09-24 20:41:23,Processed in 0.27062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