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8月8日成都大运会闭幕式的告别环节,一只大熊猫出现在大屏幕上,挥手告别,流下了眼泪。这一场持续约1分30秒的“熊猫哭”给很多观众留下了深刻的记忆,也为成都大运会闭幕式留下了告别的印记。
“我们认为这是一个非常感人的时刻,深深触动了每个人的内心。”来自巴西的运动员达席尔瓦·桑托斯·米里埃利·埃斯泰里在现场观看了闭幕式。“成都的一切都太美了。在告别的时刻说再见真的很难。”
这只感人的“熊猫”是怎么诞生的?8月9日,红星新闻记者采访了闭幕式视觉总监杨铎,揭秘了《熊猫眼泪》的创作灵感和制作过程。
▲成都大运会闭幕式。据视觉中国报道,他为什么选择《熊猫泪》?
“大熊猫最容易引起共鸣。”
回想起来,当初“熊猫哭”这个环节并不是创作团队策划的。
为了打造一场“欢乐与告别”的闭幕式,创作团队不仅设计了大量的音乐场景,还试图在闭幕式的最后营造一种告别的氛围。“一开始我们只用了一些主持词来表达告别,是由台上一个‘梦想使者’小姑娘口述的。但我们觉得这股力量可以更强。”杨多说。
创作团队想表达的是,大运会结束后,成都会记住每一个奋斗的身影,成都会怀念他们。“我希望当你离开的时候,你会回头看看这座城市。这里的每一盏灯都是‘送别的眼神’。”
所以需要一个剧情来承载和催化情绪,让观众在欢乐的间隙里回望这沉重的12天在一起。这个情节应该是美好的,柔软的,充满爱的。
“大熊猫是成都最好的名片之一。几乎没有人不喜欢我们的国宝。”杨铎说,选择大熊猫送别世界各地的人们,最具代表性,也最容易引起共鸣。
▲成都大运会闭幕式最初是“怕太刻意”
观众的认可增强了创作团队的信心
熊猫虽然可爱,但如何通过这个形象表达细腻的情感?
主创团队商量,让熊猫轻轻挥手,表达离别之情。
“难的是我们所有的素材都只是熊猫的日常场景,比如吃竹子,没有反复挥舞。”为此,创作团队多次前往成都大熊猫研究基地进行拍摄,但仍未能捕捉到合适的画面。
终于,他们在庞大的素材库中找到了熊猫抓脸的一个瞬间——当时熊猫正趴在树上,用手向前轻轻抓脸,形成一个来回的动作。“这是百万分之一的机会!”兴奋的视觉团队循环播放这个镜头,用AI填帧后,播放速度比原素材慢6倍,形成慢波效果。
但是总导演贾丁觉得,在情绪逐渐高涨的时候,仅仅是挥挥手是不够的,观众的情绪还是差了一点点。“就当是一滴泪吧!”
杨铎形容视觉团队在决定做眼泪效果之前“咬紧牙关”。“我们都很尴尬,怕观众不喜欢,怕他们觉得刻意。”经过反复考虑和实验,他们发现,在当晚的气氛中,一只含泪的熊猫或许能把情绪提振到最高点——它既温柔又深情,能在复杂的送别情绪中引起人们的共鸣。视觉团队还特意加入了脸红效果。“看起来萌萌的一只熊猫很舍不得走,希望不会很难过。”杨多说。
视觉团队利用追踪技术,让眼泪随着熊猫轻轻抖动的脸一起落下。熊猫深色的眼睛很难看出情绪的变化,所以需要和现场解说紧密配合。彩排时,主持人反复跟着情绪在操控台上把握节奏。解释“离别的眼神”时,熊猫流下了第一滴眼泪。
彩排过程中,一次次听到观众的惊叹,让创作团队对这个创意越来越有信心。“闭幕式上,观众极其热烈的反馈也让我们意识到,这次大胆的尝试真的成功了。”
杨铎看到,闭幕式后,许多运动员不愿离开,唱了很长时间的“再见”。虽然是关于再见,但也是为了珍贵的相遇而庆祝。
欢乐与告别交织,这个夏天注定与成都大运会一起被铭记。
红星新闻记者叶燕张志毅
编辑李
您的IP:10.2.236.66,2025-09-24 23:11:28,Processed in 0.36507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