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新华社财经沈阳,5月17日(王春霞)5月17日,由沈阳市人民政府、辽宁省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新华社辽宁分公司、中国经济信息社联合主办的2023年东北亚金融会议在辽宁省沈阳举行。国家金融发展实验室副主任杨涛在会议论坛上表示,绿色金融理念已成为新形势下国际合作的重要起点和“多边共识”。
杨涛表示,绿色金融的发展效果,在供给方面,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更加多样化,参与者越来越多,制度规则不断完善;在需求方面,相关绿色金融产品和创新不仅与减少碳排放、减少污染等指标直接相关,而且有助于促进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有效应对以往的疫情,深入金融机构的自我可持续发展。
与此同时,杨涛认为,绿色金融的一些挑战也值得进一步关注和探讨。例如,绿色金融的概念和内涵定义不够明确,绿色金融支持的范围需要进一步明确;业务缺乏系统的理论支持,绿色金融项目的效果评价缺乏统一的标准和方法;信息披露能力、专业性、信息共享深度和标准化不足;中介系统的服务能力和约束力不足;避免运动和一刀切,金融转型需要弥补;产品创新与支持结构不平衡;急需配套的激励约束机制,缺乏可操作性强的政策法律保障;缺乏金融风险管理能力。
在宏观层面上,杨涛提出从国际政治、社会生态、经济、金融、机制设计和技术六个角度重新认识绿色金融。
其中,从国际政治的角度来看,杨涛提到,世界已经初步形成了碳中和共识。从中国的角度来看,建立一个更广泛的世界朋友圈需要一些共同的话语系统和规则。现在两个人可以实现共同的话语,一个是可持续发展,另一个是数字化给人类带来的变化。
从金融本身的角度来看,杨涛认为有三个问题需要考虑。一是现有金融体系如何更有效地支持与“碳中和”和绿色相关的经济活动;二是如何建立与绿色元素相关的有效碳金融市场,即资本化和金融与碳市场相关的元素;第三,金融体系支持“碳中和”项目的风险控制,特别是结构性影响、工业风险等问题。
杨涛从微观角度关注绿色支付的功能和价值,认为在工具层面反映绿色、技术基础设施层面增加绿色、数据治理层面坚持绿色发展、绿色产业生态建设、商业生态建设、国际支付领域建立绿色共识等五个方面值得思考。
杨涛指出,支付最基本的功能是完成货币资金转移,顺利进行整个金融交易。因此,绿色支付在工具层面有三个方面:一是促进支付功能更低的成本,支付过程更低的碳;第二,通过带来一些额外的经验,许多机构开始讨论和指导消费者的绿色行为;第三,增加一些与支付行为相关的额外约束来指导绿色支付,特别是在未来,我们可以进一步探索可编程和智能合同设计,以指导更多的绿色支付行为。
在国际支付领域建立绿色共识方面,杨涛认为,依托绿色低碳的商业模式创新,在全球支付创新和发展中引领多边共识建设和发言权,显然可以得到许多国家的认可,增强中国支付行业的国际竞争力。
(文章来源:新华财经)
您的IP:3.145.52.101,2025-05-06 07:24:30,Processed in 0.02706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