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末秋初,稻香四溢。8月22日,来自江苏省的跨区农业机械手代表新桥早早起床。他将在距离家乡1500公里的潼南区龙兴镇用机器收割水稻。
连日来,潼南区正在争取39万亩水稻在农时收获。很多来自安徽、江苏等地的跨区域农机化工人,像戴新桥一样,承担了潼南区50%以上的收割任务。今年这个地区的水稻产量预计将超过20万吨。
22日上午,潼南区龙兴、宝龙等乡镇街道,稻田里层层稻浪翻滚。随着收割机轰隆隆来回穿梭,饱满的稻穗被卷入机械,切碎的秸秆从收割机尾部被砸碎,排放到田间,又大又饱满的稻谷全部入袋。切割、脱粒、装载等过程有序进行。当地很多村民一边看着忙着收割的“铁牛”,一边在田埂上“排队”等待农机进入自家水田。
“过去,收获只能用肩膀扛。最近几年,我们一直采用机械化的方式,这样就容易多了。”潼南区宝龙镇种植户莫今年种了12亩水稻,不到一个上午就全部收割完毕。他兴高采烈地告诉记者,“现在用机器收割省时、省力、省钱,每亩成本能节省300到400元。”
农忙间隙,农机手代替新桥向记者讲述了这几年收割作业的变化。“之前来重庆的时候,感觉和家乡相比,平原少,地形落差大,收割往往效率低。”在他的家乡江苏省,平原面积约占全省的86%。由于地势平坦,农业手一天可以收获数百亩水稻。
“不过,这两年,我们在重庆的工作效率提高了很多。”戴新桥转过头。“前几年重庆收割的水稻大部分是小田,最多的时候一天收割20多亩。这两年重庆很多小田改成了大田,每天能收50亩水稻,比以前提高了一倍。”
“我们这里以前都是破地,用大型农机不容易。现在田地平整了,养殖效益上来了。”据宝龙镇相关负责人介绍,全镇14900多亩农田中,大部分建成了高标准农田,95%以上的水稻实现了机械收割。"农业机械可以在田里工作,大大提高了播种和收获的效率."该负责人表示。
在潼南区,每年秋收,像戴新桥这样的跨区域农业手是本地收割作业的主力军,跨区域农业手每年承担50%以上的收割任务,其中外地农业手占本地农机的80%以上。
今年开稻镰后,潼南已组织区内650多家农机合作社和区外跨区域服务队开展水稻收割服务。“我区今年水稻种植面积39.31万亩,预计产量20多万吨。粮食产量稳步上升。目前天气晴好正在抢收,水稻收割已完成60%左右。”潼南农业技术推广站副站长邓鸿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