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下山”,职业农民稳定了自己的“土饭碗”。自从我再次见到邓忠已经一年了。一年前。他踌躇满志,要为农业社会服务,建立自己的示范场。
现在,看着收割的农业机械在田间来回工作,邓忠皱着眉头,双手紧握成拳。“这次收割的水稻是我的示范田。我对自己的栽培技术有信心,但难免有点紧张。”
8月18日,重庆梁平区举行高产栽培验收活动。7位作物栽培领域的专家聚集在星桥镇两路村4组,随机选取3块水田进行采集、清理杂质、除水、计算产量。
周辉,江苏泗洪人,是个能干的小伙子。他参与了这次测量活动的收获工作。跳下农机前,他就开始赞叹:“梁平真平,优质农田做得好,农机很顺畅。”周辉被前来观看收割的普通民众团团围住。73岁的吴顺平老人满头银发,精神矍铄,激动地说:“看着一袋又一袋的大米,心里很踏实。”
吴顺平很踏实,但邓忠忙得满头大汗。天气闷热,米饭香香的。他用胳膊称了一袋大米。“这里拖到地上了,所以不能算。重新测试。”看着数字一个一个加起来,他慢慢松开了眉头。
有两朵花,每张桌子一朵。新晒干的大米被村民们拿去做大米了。每个人都想尝到丰收的滋味。“这饭香味十足,尝了之后甜甜的。我喜欢。”吴顺平和同伴李玉群品尝着新米,眼里满是笑意。“这是我们自己地里的大米。好吃不吹牛。欢迎大家品尝。”
另一端,专家们拿着数据赶回会场,仔细判断计算。经过大量数据分析,最终结果“出炉”。
农业农村部水稻专家指导组成员郑宣布:“专家组按照农业农村部认可的超级稻测产方法进行测产验收,随机抽取三块田地,用收割机进行收集。除去杂质和测量水分后,大米换算成13.5%的含水量,最终平均实际产量为864.1公斤/亩。”
这个数字是什么意思?郑对说:“这个数字很好。离不开梁平区的努力,是梁平区农业种植技术不断提升的直观体现。”
农业种植技术的提高体现在种植的每一个过程中。比如梁平区农业农村委相关负责人采用“旱育秧”,让秧苗返青更快;采用“定行定窝”栽培技术,增加种植密度;水肥精细化管理等等。
该负责人表示,今天的测算结果令人满意,主要体现在三点:这是农业农村部科教司首次组织梁平区测算专家产出;这个数据打破了历史上梁平产量测量的记录;是高标准农田改造后第三年的种植数据,未来可期。
忙了一上午的邓忠笑了笑,撩起衣服擦擦汗,自言自语道:“864.1。”(黄亚辉)
您的IP:3.137.202.126,2025-05-04 13:00:24,Processed in 0.03718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