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我们村有3100亩李子,成了我们村致富的金果。”近日,在綦江区龙胜镇振兴村的李树种植基地,振兴村党支部书记胡正和村民们一起忙着保护采摘下来的李树。
今年,被称为“梅书记”的胡仍然没有多少假期。每年春天赏花游、夏天采摘游的旺季,村子里都是私家车、水果批发商的卡车、带着锚的设备车。他和村干部要随时疏导交通,解决属于振兴村的“甜蜜烦恼”。
曾经找不到“振兴之路”的振兴村,如今已经凭借梅子产业实现了振兴梦想。去年,村民年均收入超过2万元,成为远近闻名的“工业村”。
如今,振兴村已发展花卉产业200多亩。依托“花果”产业,振兴村年综合产值已超过720万元,春暖花开、夏有瓜果,如今已成为振兴村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村干部“取经”想办法“盘活”
振兴村位于綦江城区东北36公里。因为缺少支柱产业,加上村民外出打工,很多人觉得“振兴村很难找到振兴之路”。
转机发生在2018年。
从部队退伍后,胡在振兴村上任,看到大量土地闲置。他和村里的其他年轻村干部决定出去学习“取经”,想办法发展。
在川黔考察后,胡一行对当地的桃李产业和农文旅融合发展之路留下了深刻印象。
胡和他的同事回村后,邀请大学专家和科研机构考察了村里的土壤和气候条件,发现村里的条件适合种植李子,决定发展李树。
当胡在村民会议上说出自己的想法,当听说他要动自己的地时,村民们炸开了锅:“我们种了一辈子粮食。你们这些小娃娃搬了地种了那么多李子,没收成我们能吃什么?”村民谢廷富道出了很多村民反对的原因。
胡并没有放弃。他和村干部团队挨家挨户跟村民讲道理,算经济账。“老伯伯,我们村山坡多,种粮食尽管辛苦,收成也不好。种李子树收益也高……”
大家都在谈论他的“梅子计划”。经过胡的一番走访,也得到了“梅书记”的绰号。
村民们逐渐软化,同意先在这块土地上试一试。
很快,振兴村引进种植业主,开始在坡地上发展蜂糖李、奈里李等李品种。引进的企业还在第一茬种植的100亩李梓源里优先招收村民管护,不耽误地里的活,每天都有工资收入。很多村民开始尝到了李子产业的甜头。
看到村里“钱景”的发展,谢廷富也把山上的1.2亩土地流转给了企业,并加入了村里成立的奇金果蔬股份合作社。
渐渐地,村里的梅花产业规模越来越大。没人要的“荒坡”上种了李子树。第一批挂果李子达到10万斤,当年带来40万元收入。
打造“花果”产业吸引人气。
有一次,胡发现重庆的花大部分来自云南等地,而当地的花卉市场还有很大的空缺。
“振兴村自然条件好,离主城近。能不能在村里开发一个花圃?”几经考察,胡选定了花市。
有了梅产业的发展经验,村民们都很支持胡从“梅书记”到“花书记”的转变。
2018年,振兴村依托村集体经济,成立了龙镇生态旅游开发公司。公司投资100万元,与重庆邦荣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合作经营了150亩温室花卉苗圃,培育了杜鹃花、三角梅等花卉苗木100多万个品种。第一年就带来了8万元的收入,并给村民保底分红。
花卉产业也为村民增加收入提供了新的渠道。“等我老了,现在在家门口就能找到事做,方便多了!”在花卉园工作的李先生说。
如今,振兴村花卉园已扩大到200多亩,各类花卉苗木年产值超过120万元,带动50多户村民增收。
依托3100多亩李子树和200多亩花圃,振兴村找到了一条花果产业的“振兴之路”。
每年春天,3100多亩梅花盛开,花圃里各种花竞相开放,吸引了众多游客打卡。当李子采摘季节到来时,从綦江市和重庆主城区来体验采摘的游客的车辆在村道上排起了长队...
继续让“花果”产金。
现在春天可以看花,夏天可以摘水果。振兴村里的“花果”产业,成为特色农业名片。
全村3100多亩李子年产值超过600万元,200多亩花卉苗木产业年产值超过120万元。
48岁的村民黄光菊和妻子肖美英一起在当地的种植基地打工,每月收入6000多元。村里100多名村民也像他们一样通过梅子产业鼓了腰包。
近年来,趁热打铁,胡依托村里的“花果”产业,打造“蜜李花溪”赏花节和采摘节。已连续举办三年,该村越来越受欢迎,每年吸引超过5万名游客。
看到村里人气越来越旺,村民吴超回村成立了规模5000只的山鸡养殖基地,还带动了周围31户村民一起增收。现在,他打算利用村子的知名度经营一家农家乐,吸引更多的游客。
31岁的村民廖连连去年也回到家乡创业。依靠村里“花果”产业吸引的人气,他回乡建起了华天丽舍餐饮客栈,带动了周围30多户村民实现就业。
在过去的五年里,胡既是梅书记又是花书记。现在他有了新的打算,进一步依托梅花产业,带动村子形成特色乡村文化旅游品牌。“我是振兴村的土生土长的人,以后会继续让花果产业为村里‘镀金’。”
您的IP:3.144.46.149,2025-05-04 13:03:07,Processed in 1.21135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