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6日,87岁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丁肇中在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高能论坛”做报告时说:“我的每一个实验都遭到了很多人的反对,尤其是在空间站。”。
这一天恰好是他领导的阿尔法磁谱仪(AMS)实验发射升空12周年。
(相关资料图)
AMS是一种在国际空间站携带的粒子物理实验。回顾AMS项目批准的过程,丁肇中坦言,由于“实验没有物理意义”和“实验极其困难,不可能成功”,AMS实验最初遭到许多人的反对。
面对质疑,丁肇中要求美国政府组织审查委员会,邀请世界一流的科学家审查他的项目。”一流的科学家可以向前看,并对未来做出判断,而普通科学家的第一个问题会说‘钱给了你,我该怎么办’。”丁肇中告诉《中国科学日报》。
丁肇中在与一流科学家和航天工程师组成的评审委员会面对面交流后,得到了支持。“以前和我竞争过的人都完全同意做这个实验。”
2011年5月16日,美国航空航天局“奋进号”航天飞机从佛罗里达州肯尼迪航天中心发射AMS-02。
目前,AMS取得了许多重大成就。例如,发现宇宙中的正电子能谱在高能区域被切断,高能正电子能谱超过,可以用暗物质粒子或超新星来解释;发现正电子能谱与质子能谱非常相似;发现宇宙线中许多核素的刚度谱非常相似。这些发现很难用现有的理论来解释。
“宇宙是最广泛的实验室,我们对宇宙的理解是有限的。AMS的所有观测结果都与现有的宇宙线理论不一致,它带来了对宇宙的新理解,并将继续扩展和颠覆我们对宇宙的理解。”丁肇中说。
作为一名重视实验的物理学家,丁肇中很少对自己不知道的事情发表意见。他说,这与他的朋友和物理学家费曼对他的警告有关。1976年,在丁肇中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两天后,费曼在给丁肇中的贺电中说:“不要认为你是专家,因为你获奖了。”
但对于目前备受争议的大型正负电子对撞机,丁肇中说:“对于对撞机,我还是有些了解的。”
他用“非常重要”和“非常赞成”来评估中国和欧洲正在讨论的“100公里长的大型正负电子对撞机”。丁肇中说:“从高能物理诺贝尔奖的发现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加速器的质地能量越高,我们就越能找到难以想象的东西。”。
中国高能物理学家在2012年发现希格斯粒子后,首先提出了世界上大型正负电子对撞机(CEPC)但两年后,在《初步概念设计报告》发布后不久,CEPC引起了广泛的争议。
“反对不是一个坏现象,但通过投票解决科学问题是没有意义的。科学的进步是,大多数人服从少数人。只有少数人推翻了大多数人的观点,科学才能前进。”丁肇中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