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图片)
近日,由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主办的国家传染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2023年学术年会在北京召开。
在此期间,中国科学院高福院士在以“新冠肺炎三年带给我们的启示”为主题的圆桌论坛上表示,未来无论是公共卫生研究还是临床研究,都要注意事实,即循证医学。
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院长卢洪州教授在谈到未来应对新突发传染病的疫苗和药物研究时强调,这仍然取决于疫苗。如何开发真正有效的预防性疫苗是未来的方向。他还表示,未来的科技抗疫还应朝着不仅可以治疗,还可以预防家庭感染的药物研发方向发展。
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执行副院长李嘉斌教授重点分享了基层医生在新冠肺炎三年来应掌握的治疗方法和经验。“基层可能面临早期患者。”李嘉斌表示,应尽早干预治疗,避免高危患者的严重发展。早期抗病毒治疗和后期抗病毒治疗差距很大。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传染病科主任郑欣教授从临床角度分享了如何优化不同人群传染病的临床治疗。”抗病毒治疗一直是病毒引起的任何急性突发传染病的第一道防线。”郑欣说,在治疗过程中,我们也应该注意准确的药物和个性化的药物,充分认识到每种药物的特点、禁忌症、适应症和药物的相互作用。
目前,《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诊疗方案》、《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者抗病毒治疗专家共识》等指南文件都强调了早期使用口服抗病毒药物的重要性。新指南推荐阿兹夫定和进口抗病毒药物。
其中,阿兹夫定是中国科学家创新研发的第一批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和条件上市的小分子新冠肺炎抗病毒治疗药物。国际上很多国家开展的III期临床试验表明,阿兹夫定具有良好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因此,它受到了传染病专家的关注,特别是在2022年秋冬新冠肺炎疫情爆发期间,大量新冠肺炎患者接受了阿兹夫定治疗。最近发表的现实世界回顾研究表明,与对照组相比,接受阿兹夫定治疗的患者原有复合疾病的发病率和风险显著降低。
(原题:“专家:研发预防性疫苗是应对新突发传染病的未来努力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