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红星新闻
8月24日晚间,中信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信银行”,股票代码601998.SH/0998.HK)披露了2023年半年度业绩报告。
报告称,2023年上半年,中信银行全面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严格落实监管要求,坚定贯彻“加强党建领导、服务实体经济、打造价值银行”三大经营定位和“稳息差、稳质量、扩收入、扩客户”四大经营主题,全力推进转型发展,取得了良好的经营业绩。
规模稳步增长,服务实体经济的质量和效率提高。
截至报告期末,中信银行总资产为88,332.97亿元,比上年末增长3.34%;贷款及垫款总额(不含应计利息)53801.01亿元,比上年末增长4.41%;客户存款总额(不含应计利息)达到55346.83亿元,比上年末增长8.54%。
中信银行积极服务和支持实体经济,加大对重点领域和重点区域的资产投入。绿色信贷、战略性新兴产业、制造业、普惠等贷款快速增长,在实现业务结构持续优化的同时,提高了服务实体经济的质量和效率。截至报告期末,中信银行绿色信贷余额4006.8亿元,比上年末增长19.93%;普惠贷款余额5078.92亿元,比上年末增长13.88%;战略性新兴产业贷款余额4729.76亿元,比上年末增长11.50%;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余额2333.72亿元,较去年末增长15.4%,上述贷款增速高于贷款整体增速。报告期内,中信银行坚决贯彻国家宏观政策导向,持续惠及实体经济,降低企业融资成本,下调新增公司贷款定价。
质量持续提高,抗风险能力增强。
中信银行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主线,迎难而上,稳中求进,牢牢守住风险底线,稳定资产质量走势。
中信银行继续加强风险管控,以“管控新产品”为重点,有效防控新增不良产品。严格信贷准入,不断提高审批标准。加强区域和客户集中度控制,优化信贷结构。加强贷后管理,优化分级分类风险监控机制。抓好房地产、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大集团客户等重点领域的风险管控。推进风险化解关口,强化低质低效客户的主动性,有效防止资产质量恶化。抓“清旧”,加快清理存量风险。加强全口径资产质量控制,落实总量、过程、拨备、处置“四精细”管理要求;加快解决和处置重点项目,继续巩固积极态势。
截至报告期末,中信银行不良贷款余额648.5亿元,比上年末减少3.63亿元,下降0.56%。不良贷款率1.21%,较去年末下降0.06个百分点,不良贷款继续量价齐降。问题贷款余额1489.9亿元,较去年末减少5.92亿元;问题贷款率2.77%,较去年末下降0.13个百分点;拨备覆盖率为208.28%,较去年末上升7.09个百分点,抗风险能力持续增强。
打造核心竞争力促进轻资本转型发展
围绕“342强核行动”,中信银行着力打造“财富管理、资产管理、综合融资”三大核心竞争力,积极推动轻资本转型发展。
在财富管理方面,中信银行坚持客户导向和价值导向,以“全客户-全产品-全渠道”为经营战略,以“板块整合、全行联动、集团协同、外接联动”为发展路径,以“数字化、生态化”为支撑,全面深化“主结算、主投资、主融资、主活动、外接联动”。截至报告期末,中信银行零售管理资产(含市值)余额达4.15万亿元,比上年末增长5.90%。
在资产管理方面,中信银行依托中信银行财富管理牌照优势、资产组织优势和投资管理能力优势,充分发挥集团内部和母子行协同优势,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产品种类全面、客户覆盖广泛、综合实力领先的全方位资产管理。在为客户创造价值的同时,助力轻资本转型发展,在打造价值银行中发挥重要作用。截至报告期末,中信银行理财产品规模达到15,945.73亿元,比上年末增加174.96亿元;其中,新产品规模达到15290.74亿元,位居全市场前列;新产品占比提升至95.89%,净值化转型成效显著。报告期内,理财业务收入36.35亿元。
在综合融资方面,中信银行继续以客户、产品和渠道建设为重点,加强全行各部门的全联动和相互支持,推进对公业务“商业银行+投行+资产管理”业务模式建设。截至报告期末,中信银行综合融资余额12.55万亿元,比上年末增长2.04%。
不断践行“让财富有温度”品牌主张的中信银行,正在用实际行动回馈利益相关者。报告显示,上半年,该行效益稳步推进,股东回报稳步提升,实现归属于该行股东的净利润360.67亿元,同比增长10.89%。总资产平均收益率为0.85%,同比上升0.04个百分点;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为12.15%,同比上升0.33个百分点。(曲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