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构建优质均衡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的意见》,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联合印发《关于实施新时代扩大和提高基础教育质量行动计划的意见》。8月30日,教育部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相关情况。
会上,教育部财务司副司长刘晶表示,基础教育事关亿万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和亿万家庭的和谐幸福,始终是国家教育财政投入的重中之重。近年来,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统一部署,教育部积极协调财政部等部门,不断完善基础教育财政投入政策,明确中央和地方教育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切实加大投入力度,为促进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发布会围绕“扩大投资”大做文章,资金规模稳步增长。党中央、国务院始终坚持优先发展教育,在财政投入上优先保障基础教育。“十三五”以来,在中央和地方政府的共同努力下,基础教育财政投入逐年增加。特别是近三年来,在疫情反复、经济下行压力加大、财政收支矛盾极为突出的情况下,基础教育财政投入总量和人均支出仍逐年增长。2022年,我国用于基础教育的财政性教育经费达到3.2万亿元,比2015年增加1.3万亿元,年均增长7.7%。其中,学前教育增速最快,年均14.8%。学前教育、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生均公共预算分别比2015年增长91%、33%和53%,人均投入水平大幅提升,有力支撑了基础教育快速发展。
通过采取切实措施促进公平,教育差距一直在缩小。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基石。近年来,教育部以缩小办学水平差距、保障弱势群体受教育为重点,出台了一系列倾斜性投入政策。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方面,中央财政教育转移支付资金80%以上用于中西部省份。在推进城乡一体化方面,统一城乡义务教育公用经费基准定额;实施义务教育薄弱环节提升和能力提升工程,重点提高农村办学水平。为保障弱势群体共同发展,建立健全覆盖各级各类教育的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确保不让一个孩子因家庭经济困难而辍学。
在“调结构”上下功夫,优化投入结构。继续优化教育经费结构,将更多的资金用于教师和学校的内涵建设,逐步实现教育投入重心由“物”向“人”的转变。中央政府支持实施特岗计划,每年为中西部农村地区补充5万多名教师;支持实施国培计划,深入开展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农村骨干教师和校园带头人培训。继续加大对实施数字化战略行动的投入,完善校园网络设施,推进优质教育资源开放共享。
在“严监管”中求实效,不断完善监管体系。牢固树立“花钱必有实效、无效必问责”的理念,坚持“严”字当头,努力推进符合教育规律的绩效评价体系建设,凝聚教育经费监管合力,不断提高基础教育经费使用效益。
刘晶表示,下一步将按照《两个意见》的要求,积极协调有关部门继续加大对基础教育的支持力度在学前教育方面,要重点支持包容性发展,完善公办园人均经费制度。义务教育方面,全面落实城乡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进一步促进薄弱环节和能力提升,加快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对普通高中,继续支持各地改善办学条件、多元发展,提高县域中学质量。在特殊教育方面,进一步完善经费保障机制,对特殊儿童给予特殊照顾。同时,教育部将会同财政部继续加强经费保障,夯实基础教育基础,为建设教育强国积蓄后劲,努力谱写基础教育经费保障新篇章。
红星新闻首席记者吴洋北京报道。
编辑郭壮编辑任志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