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构建优质均衡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的意见》,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联合印发《关于实施新时代扩大和提高基础教育质量行动计划的意见》。8月30日,教育部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相关情况。
会上,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司长田祖荫介绍了《关于实施新时期扩大提高基础教育质量行动计划的意见》(以下简称《扩大提高质量行动计划》),致力于深化基础教育供给侧改革,进一步做大优质教育资源“蛋糕”, 加快构建幼儿优教优学的高质量基础教育体系,从根本上解决优质教育资源总体短缺与人民群众“学”的期待之间的矛盾
▲田祖荫在发布会上指出,“扩优提质”的主要目标是,到2027年,学前教育优质普惠、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普通高中优质特色、特殊教育优质融合发展的格局基本形成。学前教育阶段,公办园幼儿比例力争达到60%以上(2022年54%);义务教育阶段,新扩建一批优质学校,优质学位供给大幅增加;高中教育阶段,培育了一批优质特色高中,普通高中多元化发展扎实推进,高中毛入学率不断提高;特殊教育方面,20万人口以上县域特殊教育学校基本实现全覆盖,适龄残疾儿童义务教育入学率保持在百分之九十七以上(2022年达到96%)。
田祖荫表示,扩优提质行动的具体措施包括学前教育普遍保障、加强义务教育质量、普通高中内涵建设、关爱特殊教育学生、素质教育提升、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数字化战略、综合改革等八大行动。
据悉,学前教育普惠保障行动主要解决学前教育保障机制不完善、优质普惠资源不足等问题。一是首次明确公办园生均公用经费标准,提出“2024年各地公办园生均公用经费标准原则上要达到600元/年/人”。二是优化普惠性资源结构,稳步增加公办学位供给,积极支持民办园提供普惠性服务。在城镇新增人口集中的地区新建、改建和扩建一批公园。三是加强民办园收费监管,加强对营利性民办园收费的监管,遏制过高收费。
义务教育强校提质行动主要解决义务教育阶段优质教育资源总量不足、城乡学校差距大的问题。第一,促进优质学校的潜在扩张。对有条件、办学水平高、公众认可度高的学校,“一校一案”合理制定扩能工作方案,进一步扩大优质学位供给。二是促进新优质学校成长,制定优质学校区域成长发展规划,支持和帮助有一定基础的学校,加快优质学校成长,办好家里的每一所学校。三是加强寄宿制学校建设,优化城乡教育资源配置和学校布局,因地制宜适当整合小、散、弱的农村小规模学校,着力加强标准化寄宿制学校建设。
普通高中内涵建设行动主要解决普通高中多元化发展不足、部分县域水平不高以及大众职普分流焦虑等问题。一是加大投入“新建一批”,高起点新建、扩建一批优质普通高中,增加学位供给。二是创新“帮扶一团”办学机制,通过集团化办学、“组团式”帮扶、依托部属高校和省属高校二级帮扶县的方式,扩大优质普通高中教育资源总量。三、多元发展“提升一批”,支持一批基础好的地区和学校率先开展特色学校试点,积极发展综合高中,推进职普融合。四是有序增加招生计划,“扩大一批”,深入挖掘现有优质普通高中校舍资源潜力,根据实际情况优化招生计划,有序扩大优质普通高中招生规模。
特殊教育学生关爱行动主要解决特殊教育资源不足、适宜性差的问题。一是扩大特殊教育资源,鼓励20万人口以上的县办一所标准的特殊教育学校,20万人口以下的县因地制宜开设特殊教育班;推进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和较大城市自闭症儿童特殊教育学校建设。二是推进包容性发展,积极发展学前教育和高中阶段特殊教育。推进特殊教育与普通教育、职业教育、医疗康复和信息技术相结合,加强整合教育资源建设。
田祖荫表示,下一步落实两个意见要考虑。一是指导各地制定方案,细化实施要求。《质量平衡意见》和《扩质提质行动》都要求各地制定实施方案。教育部将指导各地因地制宜出台一些硬措施,明确责任分工,建立健全推进机制,确保各项要求落到实处。
二是建立重点任务台账,加强工作监管。按照文件要求,建立重点任务和重点指标的定期调度机制,适时召开工作推进会,确保政策落实到位、见到实效。
三是推进数字化赋能,提升工作水平。加强学龄人口变化预测和城乡学校布局合理性的前瞻性研究,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提高科学化水平。加强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建设和应用,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广泛共享。完善国家基础教育管理服务平台,提高基础教育管理效率。
四是开展改革试点,推广典型经验。深入开展基础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优质均衡义务教育先行先试创建、融合教育示范区示范校等改革试点,鼓励地方先行先试,激发基层创新活力。积极探索推广各地扩大优质学校的典型经验,加强宣传报道,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红星新闻首席记者吴洋北京报道。
编辑郭壮编辑任志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