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小利“巷战”,供应商“卖水”。
车企之间的“巷战”不断升级,嗷嗷待哺的智能驾驶解决方案供应商(以下简称“供应商”)终于等来了天降订单。被公认为“城市NOA元年”的2023年,从比亚迪到韦小立,多家车企加速在城市布局NOA(Navigate on Autopilot)赛道,这意味着更多的机会和更多的钱。一位供应商告诉雪宝财经,“大家都在抢市场”。淘金者和卖水者的故事并不新鲜。供应商的日子并没有因为新蛋糕的出现而变得更好。在与NOA汽车公司合作城市项目的过程中,为了获得订单而相互讨价还价的情况并不少见。但他们还是愿意涌入这个已经被“卷”到极致的市场。毕竟,NOA这座城市带来的希望并非遥不可及。
咬着这块蛋糕为了打败友商,争夺车企放出的NOA订单,“秀肌肉”成了张寒今年的工作重点:提升技术能力上限,加速功能点落地。张寒在一家领先的智能驾驶公司担任软件工程师已经7年了。他告诉雪宝财经,与去年相比,今年的订单“保守计算减少了30%”。为了向客户展示实力,赢得订单,公司对“秀肌肉”项目的成本控制比较宽松。“可以依靠高精地图,不要对芯片和硬件传感器做太多限制。”然而,张寒注意到,今年以来,“走向高精地图”已经悄然成为一种趋势。“在业内交流时,大家开始更多地讨论如何改进视觉方案,以加快摆脱高精地图。”根据中国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创新联盟发布的《智能网联汽车高精地图白皮书》,分米地图的测绘成本约为每公里10元,而厘米地图的测绘成本可达每公里1000元。除了成本高,高精地图还有新鲜感低的问题,即更新频率低。3月,荣源亓航和DJI相继推出不依赖高精地图的智能驾驶解决方案,吹响了供应商降低成本的发令枪。郭进证券在一份研究报告中表示,今年以来,更重视感知而非地图,彻底摆脱高精地图正在成为城市实现NOA的主流路线。虽然NOA在更多城市的场景让张寒的工作更加艰难,但越来越多的订单和市场关注让他感受到了“正向激励”。“车企不可能自己去研究,比如停车的各种工况,场景的概括。这些是我们的机会。”NOA市的蛋糕将继续变大。据西部证券预测,到2025年,配备NOA的车辆将从2023年的70万辆增加到348万辆,城市中支持NOA功能的车辆比例将从2023年的17%增加到70%。“如果不咬下城市NOA这块蛋糕,未来几年落后的可能性会大大增加。”张寒告诉雪豹财经。赔钱也好过NOA这个没有好生意的城市带来的新蛋糕。至少目前来看,并没有让智能驾驶的供应商过得更好。“反而不如以前了。”工作了7年、管理过ADAS系统量产项目的周林(化名)告诉《雪宝财经》,往年在项目报价期,通常是单车平均售价较低、销量较高的成熟车企才会降价,但今年“连一些重视智能的新车企也开始降价”。一些在博弈中处于弱势的供应商甚至用“白盒”来换取订单,即向车企开放自己的算法源代码。产品同质化是供应商在车企面前缺乏议价能力的原因之一。周林告诉雪豹财经,目前市场上没有哪家供应商的城市NOA解决方案是绝对领先友商的。价格战的压力和智能驾驶功能仍然不是消费者刚需的现状,也让车企在向供应商打开钱包时更加谨慎。在一家车企销售部门担任管理层的杨芳(化名)对《雪宝财经》表示,现阶段,智能驾驶“很难影响消费者的购车决策”,并将大幅抬高汽车价格。即使前路艰难,供应商依然愿意在这条路上继续流血。”在现在的市场环境下,即使亏本做生意也比根本不做生意要好。"周林表示,在供应商普遍需要融资来支撑生存的当下,如果有生意做,继续获得融资的可能性更大。只有从城市获得更多NOA订单,供应商才能通过增加从二级市场的采购来获得更高的议价能力。”比如采购芯片,就有了在采购价格上与原芯片厂竞争的资本。“为了更好地保持竞争力,并安全地留在这条轨道上,供应商在与汽车公司的合作中变得更加“聪明”。周林告诉《雪豹财经》,今年在城市为NOA项目交付白盒时,一些供应商将“只交付一部分,如计划好的白盒或安排好的白盒”。一些供应商会灵活设置价格区间,吸引车企下单。从业者黄林(化名)说,如果NOA量产项目在一个城市的装机量超过1000辆,他所在的公司可以给车企一些优惠。”目前,NOA在城市中的技术还处于起步阶段。”周林判断,但正是从“婴儿期”到成熟期,才成为“供应商在车企争夺NOA订单的时间窗口”。地平线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余凯在今年的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上表示,“城市中的NOA至少要研发三年才能获得更好的体验”。努力寻找机会的供应商必须抓住这个时间窗口。对于供应商来说,在NOA目前的发展阶段,降低成本远比提高产品力重要。”如果在工作中比较两者的权重,那就是提高产品力30%,降低成本70%。"从业者刘健(化名)对《雪宝财经》表示,今年下半年乃至更长时间内,不仅供应商会关注NOA解决方案在城市的成本降低,车企也会关注,因为只有降低成本,才能把价格打下来,"客户(车企)的客户(消费者)才会买账"。周林对《雪宝财经》表示,功能齐全的城市NOA解决方案报价为10万元/辆,但车企最青睐的价格区间是1万至2万元/辆,“占总订单的70%以上”。刘健说,他的公司已经把芯片供应商从英伟达换成了国内的芯片公司,这样可以降低硬件成本。”如果芯片功能强大,就足够了。“另一方面,张寒认为,在如何整合智能客舱和智能驾驶的方向上,还有很大的成本降低空间。技术进步也应该有助于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成本。比如让BEV(鸟瞰)视觉框架做更多的任务检测,快速摆脱对高精度地图的依赖。刘健认为,去高清映射的过程可能会持续到2024年。据华泰证券测算,2023-2030年,高层辅助驾驶BOM(物料清单)成本年均下降幅度将达到11%。黎明并非遥不可及。多位智能驾驶从业者对雪豹财经表示,随着技术进步和订单增加带来的营收增加和成本降低,抓住城市NOA机遇的供应商有望在2025年“让自己步入相对安全的区间”。张寒认为,抓住机会的标准是“到2025年,在成本可控的前提下,相关场景下至少70%的案件能够得到解决”。刘健的标准更加苛刻。在他看来,城市NOA的大蛋糕是由停车、域控解决方案等很多小蛋糕组成的,在一个小蛋糕上占据了80%的市场份额,算是站稳了脚跟。“只有足够好的公司才能看到曙光。到2025年,是时候让市场筛选出一批合格的公司了。”可以肯定的是,在曙光真正出现之前,供应商还是要靠融资和接低订单赚小钱和快钱先活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