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李思慧通讯员蒋超昌)8月26日,华中农业大学、中国农业大学与河北沃土种业有限公司签署“基因编辑玉米种质创制增密增产、轻简品种选育及配套化控技术开发”合作研究协议。三方将共同开发基因编辑玉米密度增产专利技术,创造基因编辑密度增产新种质,培育轻简型玉米品种,实现玉米生物育种与化控高产高效新技术的高效融合。
据悉,增加种植密度是提高玉米产量的主要途径,培育密集紧凑的株型,构建优良的群体结构是密植玉米高产的基础。赤霉素生物合成和信号途径中关键基因的调控是“绿色革命”以来提高粮食产量和资源利用效率的重要途径。缩节胺(DPC)是一种以赤霉素合成为调控靶点的调节剂,能显著调控棉花植株的生长,有效培育株型和优质群体,但对玉米、水稻等作物的调控作用不明显。
华中农业大学校长李兆虎经过10多年的研究,利用生物技术构建了易于DPC调控的玉米遗传物质,创造性地将DPC应用与种质创新相结合,制定了解决常规育种和栽培措施难以解决的密植倒伏瓶颈问题的技术方案,为玉米密植增产提供了新的策略。相关研究成果已获国家发明专利2项,美国专利1项。
李兆虎说,这项技术的核心是将育种和栽培技术深度融合,在传统优势品种上支持基因编辑和化控技术,实现“优、更好、更优、增前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