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慧琳(左四)和团队主要成员。
■本报记者韩杨梅
团队简介:
苏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科创建于1956年。1978年成为全国第一个硕士点,1986年成为全国11个骨科博士点之一。该学科2007年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2010年成为国家临床重点专科。该部门一直坚持“传承-创新-发展”的理念,多项技术为国内首创。一些成员还被邀请在国际顶级学术殿堂演讲和演示外科手术。
团队成员中,2人为国际学会会长,5人为国家学会主席、副主席,第一完成单位和第一完成人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部级科技奖励一等奖8项,何李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该部门承担139项国家级项目,牵头制定20多项指南/专家共识。
走进苏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以下简称苏州大学一附院)骨科门诊,你会发现三间挂着“杨慧琳专家”牌子的诊室,每间都有一名患者和几名医生。
"这是杨老师从美国引进的诊疗方法."苏联第一附属医院骨科主治医师张琳琳告诉《中国科学报》。第一步是预诊准备,团队中的中、高级医师在预诊中整理已有的检查结果,提出初步意见;随后,队员们和杨慧琳商量,进一步完善患者的病史、体检、辅助检查等。,然后进行综合分析,提出相应的诊疗方案,并对患者进行解释和告知;最后,预诊医生会进一步讲解和指导日常注意事项,指导患者做功能锻炼或避免增加疼痛的动作。
杨慧琳是苏大一附院的骨科主任。他经常讲的是“细节决定成败”。这整个过程有助于他和他的团队掌握患者的每一个细节,给他们更全面细致的诊断和治疗。在诊疗过程中,他们也培养了年轻医生的临床思维,锻炼了他们对疾病的诊疗能力。
几十年来,杨慧琳始终以临床问题和需求为导向,带领团队深入脊柱外科,专注脊柱功能重建的临床和基础研究,肩负着苏一院一代又一代骨科人重建人民“生命脊梁”的重任。在董天华、唐天琦开拓和引领的基础上,科室始终坚持“传承-创新-发展”的理念,开展了多项国际前沿技术研究,开创了国内先河,填补了国内空白,使学科始终在行业内具有较高的影响力,成为国家重点学科和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青年骨干。
绝不放过每一个细节。
在张琳琳看来,“诊前-诊中-诊后”的模式不仅让患者受益,也让年轻的骨科医生更快成长。张琳琳学医并加入这个团队已经将近20年了。他坚持在一线学习,现在已经成为一名优秀的骨科医生。
“归根结底,临床医生要能看病,不能误诊,不能漏诊。他们要学会和病人沟通,掌握病情。这个过程对我们诊断思维的培养非常关键。”张琳琳仍然记得曾经影响他的每个细节。
那时,张琳琳还是一名住院医生,和杨惠琳一起外出。他在预诊一位胸背痛患者时,详细询问了他的病史,得知患者做过脑部手术,但患者记不清手术名称。张琳琳在正式访问期间向杨惠琳报告了这一情况后,杨惠琳告诉他,这种手术叫脑室腹腔分流术。
“杨老师说,病人马上想起确实是这个手术。我很奇怪,杨老师怎么知道的。”张琳琳回忆说,“杨老师说看片子(影像学检查)一定要仔细,每个细节都不能漏掉。作为外科医生,视野要足够开阔。如果病人不能准确描述,你也不能准确看到,很可能会影响看病的结果。”
“杨老师的手术非常精准严谨。”苏大一附院骨科主任医师周军也有同感。“我们这些年轻医生上手术台的前几年,杨老师总是站在我们身后,手把手地指导我们,不让我们漏掉任何一个细节。”
杨惠琳把每一个病例的诊治都当成“破案”,绝不放过任何一点蛛丝马迹。他说:“遇到疑难病例,我们会一起讨论分析最佳治疗方法。在没有好的解决办法的时候,我们会想尽办法,改进方法,甚至创造方法。这不仅是医疗,也是科研和教学,更是我们医生的责任和担当。”
在家享受国际顶级医疗资源。
20多年前,已经是主任医师的杨惠琳去美国高层访问学习。“杨慧琳在我中心的两年时间里,经常在疑难病例讨论中提出有益的建议,指导了很多医生的手术。他被尊称为“杨老师”,我们特地请他来示范操作。”杨慧琳在美国的老师、北美脊柱外科学会会长汉森经常说。
“在美国留学期间,我遇到了很多疑难病例,接触了很多先进的仪器,这让我决定努力学习和思考。”杨惠琳说。有一个案例让他印象深刻。一位90岁的患者计划进行上颈椎手术,他的心脏在麻醉后停止了跳动。经过多次心脏复律等紧急抢救,病情稳定。仅三天后,在心内科和麻醉科的配合下,患者成功接受了手术。
在诊疗中,手术只是一部分,整体意识更重要,尤其是老年患者,基础疾病多,诊疗难度很大。当时美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在老年患者的诊疗方面积累了一些经验。杨惠琳敏锐地意识到,中国即将进入老龄化社会。随着疾病谱的变化,骨质疏松将是今后骨科医生和患者的难题。作为科主任,杨惠琳非常重视如何在业务、技术和服务上实现国际接轨,扩大临床和基础研究的学术交流,缩小与国际最先进诊疗水平的差距。因此,杨惠琳回国后不久,就大力推动国际交流。“高度决定视野,细节决定成败,思路决定出路。”这是杨惠琳常说的话。他始终站在国际层面,20多年来不断深化国际合作。
2008年,苏州大学骨科研究所成立,从海外引进多名全职教授,加强骨科基础研究。2011年,中美脊柱骨关节病诊疗合作部成立,国际顶尖骨科专家定期来苏州门诊、手术、病例讨论,取长补短,深度融合,为患者保驾护航。
杨慧琳告诉《中国科学报》:“在这个平台上,聚集了30多位北美最权威的骨科专家,包括脊柱外科、运动医学、关节外科等细分专业的专家。他们各自的专业领域涵盖了大多数疑难骨科疾病。当病人需要时,邀请他们一起会诊或做手术。当然,他们也学习我们的技术。”
2015年,骨科研究所新增国际成骨医学联合研究中心,开展多项国际多中心临床研究。此外,杨惠琳及其团队连续多年受邀在美国哈佛大学、梅奥医学中心等国际顶级机构和国际学术会议上演讲。在哈佛大学讲课时,他为一位81岁的病人做手术咨询和演示。2023年,国际脊柱创新与发展学会(ISASS)第23届年会在美国旧金山召开。杨惠琳当选为ISASS国际主席,成为首位担任脊柱学科世界顶级学术组织主席的中国专家。
科普宣传防患于未然。
骨质疏松症是老年人肌肉骨骼疾病的典型代表,被称为“沉默的杀手”。然而,人们对骨质疏松症防治的认识还远远不够。事实上,骨质疏松早期可能没有任何症状。当你感到腰痛或全身骨痛时,往往很严重,甚至会发生骨折。杨慧琳介绍,一旦发生骨质疏松性骨折,危害很大。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保守治疗四年内死亡率高达50%,而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一年内死亡率可达33%,甚至被称为“人生最后一次骨折”。
科学认识骨骼健康,有效防治骨质疏松,对实现健康老龄化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杨慧琳团队将骨健康科普作为重点工作之一。
2020年,经过几年的研究和精心筹备,成立了专注于骨质疏松预防的学术组织——中国康复医学会骨质疏松预防与康复专业委员会,杨惠琳当选全国主任委员。通过科普教育和学术交流,社会不断呼吁公众提高对骨质疏松症的认识。受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委托,学会与13家三甲医院联合开展了“中国骨质疏松筛查与规范化诊疗能力建设项目”,探索构建了骨质疏松站、骨质疏松防治中心、骨质疏松防治示范中心三级防控体系。
经过5年的筹备和试运行,2021年,国内首个骨质疏松与脆性骨折大数据平台——中国脆性骨折综合防治中心大数据平台在苏大一附院上线。现已有30多万例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有效填补了我国骨质疏松性骨折领域的临床大数据空白。
2022年,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和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组织编写了《科学健康》系列丛书第二版,其中特别增加了新的一册《骨质疏松症》,由杨惠林执笔,周军主编,该书以通俗易懂的文字和图片,系统介绍了骨质疏松症和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风险筛查、预防、诊断、治疗、康复以及常见误区。
随着网络和新媒体传播的力量越来越大,杨慧琳的团队也在探索新的科普方式。在杨慧琳的团队里,周军不仅是一名优秀的骨科医生,还是一名网络作家。他写的一部网络小说被改编成了热播电视剧《雪豹》。杨慧琳充分发挥周军的优势,让他在休息时间制作科普视频、写科普文章、做科普演讲。
“所谓‘治未病’,要求医生不仅要治疗病人,还要学习健康教育,向广大人民群众传授健康理念、知识和技能,提高人民群众对疾病的认识,养成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使人民群众能够‘少生病、少生病、晚生病、大病’,提高社会健康水平,助力健康中国建设。”杨惠琳告诉《中国科学报》。
杨慧琳和队员们有一个共同的心愿:“希望越来越多的人了解骨质疏松,预防骨质疏松,而不是骨折后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