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含甲基化儿茶素和花青素的茶树新品系“中茶紫凝”。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茶树种质资源创新团队联合国内高校研究团队,揭示了茶树儿茶素甲基化衍生物的生物合成机制,为培育更具特色、功能成分更高的茶树新品种奠定了理论基础。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自然-通讯》上。
茶叶中的儿茶素占干重的12%以上。许多研究证实,儿茶素具有显著的延缓衰老、抗肿瘤等生理活性。但由于其结构的高极性和不稳定性,在人体内的生物利用度较低。甲基化儿茶素是儿茶素甲基化修饰形成的一系列衍生物,其稳定性和生物利用度明显高于常规儿茶素。许多研究表明,它具有明显的抗过敏、降血压、调节肠道菌群等生理作用,但催化甲基化儿茶素生物合成的关键氧甲基转移酶尚未确定。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研究团队通过构建遗传分离群体和应用多组学技术,发现并鉴定了两个关键酶,阐明了高甲基化儿茶素性状形成的分子机制。此外,他们成功分析了两个关键酶的蛋白质晶体结构,揭示了儿茶素甲基化所需的关键氨基酸。
相关研究为茶树资源的高效利用和高甲基化儿茶素的培育提供了理论依据,也为分析茶树其他重要经济性状提供了研究思路和参考实例。
相关论文信息:
https://doi.org/10.1038/s41467-023-4086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