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奖感言摘录
七位医生获得了“医生仁爱”奖。
●杨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急诊科主任医师
21年来一直在急诊一线,经历了非典、新冠肺炎、H1N1、H7N9等“洗礼”他的治疗水平很高,处理病情“迅速而准确”,用死神抢走了一个又一个垂危的生命。
●广东省人民医院急诊科负责人胡贝
急诊科“脏、累、险”的特点让很多医生望而却步。他工作了17年,尽最大努力抢救危重病人,一直走在最前列。面对重大疫情,他相当冲在最前面。他描述为:“急诊医生的待命时间是7×24×365。”
●陈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八医院血液科主任、主任医师。
她总是把病人的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用人文关怀,用高超的医术拯救生命。
●许广州市红十字会医院儿科副主任医师
她在临床一线工作了22年,积累了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2022年成为援藏医生,争取花一年时间当导师,把技术留给波密县人民医院妇产科。
●南方医科大学皮肤病医院皮肤科三科主任杨利刚
从事感染皮肤科工作34年,专业水平享誉国内外。他是全省乃至全国性病防治的主力军,也是性少数群体信赖的医生。今年6月,他发现并确诊了广东省首例猴痘病毒感染病例。
●方聪,中山六院生殖中心创始人之一、主任。
她和她的团队完成了中国首例卵巢移植手术、世界首例自体骨髓细胞胞浆内显微注射、中国首例男性睾丸组织冷冻保存,并建立了华南首家“生育力保存库”...她说:“我们没有创造这些生命,但我们很幸运地陪伴了它们最初的时光。”
●朱辛颖,广州新医口腔创始人、主治医生
30年来,他以“死”的精神追求职业,以“利他”的精神对待病人,“一心一意把一个技术上的东西做得精致”,为了牙科的技艺,甘愿做一个匠人。
八名医生被授予“创新奖”。
●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消化内科主任、主任医师王新颖。
从事胃肠医疗、教学、科研工作20余年,尤其擅长炎症性肠病,她克服困难,精心救治患者数千例,每年接诊患者1000余例。她是“绿色癌症”患者的爱心守护者。
●南方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泌尿外科主任刘存东
从医27年,见证并推动了泌尿外科向精细化、微创化发展。微创技术的巨大优势给患者带来了“安全和疗效”,激励他不断攻克难题,提高技术,用小切口保护患者健康。
●吴德喜,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血管内科副主任医师
他是历史上执行援外任务时间最长的中国援多米尼克医疗队成员。三年1215天,他致力于治疗5000多名病人。开展多项新技术,在万里之外的多米尼加书写多项“第一”,以精湛的医术和高尚的医德,为援外医疗工作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为加深中多友谊做出了贡献。
●广州市第十二人民医院肿瘤中心主任、副主任医师陈玉华
在肿瘤临床领域,她帮助患者切除肿瘤长达17年。2018年,她开始锁定肿瘤器官的研究方向,并根据研究结果帮助患者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实现更精准的“对症下药”。当时,中国的这一领域还处于起步阶段。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介入医学中心主任、主任医师熊斌
介入医生被称为“领头人”。他的工作服不仅包括常见的白大褂、卫生衣等。,还要一套20多斤重的“铅衣”。干了20多年,只要在手术室,他都要穿着这种沉重的铅服,在射线的辐射下,在手术台前站上几个小时。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神经外科主任、主任医师彭彪
从医37年,先后在4省20多家医院为1万多名患者取出脑部“炸弹”,江湖人称其为“彭一刀”。他说:“我可以在保证医疗卫生安全的情况下完成颅内手术,哪怕条件很简单。”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推拿康复中心负责人、主任陈振虎。
我当医生已经27年了。无论在哪里,我总是带着一个“宝”,那就是针灸针。手握细针,在空中飞来飞去,扭转释放,救命;他还改进了针灸工具,以提高针灸的临床疗效,并申请了相关专利。
●广东药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胸外科主任小平海
他会为失去一个病人而哭泣,他会因为病人的不孝而愤怒,他也会为难缠的病人注册专家会诊,他会不断尝试创新手术器械...在微创肺癌和食管癌领域有独特的单孔技术。
南方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荣获“诚信创新”团队奖
南方医科大学附属盘福医院3A楼,没有人声鼎沸、焦虑不安的人群,只有一张张笑脸。这才是“价值高,实力强”的特色医学中心。在中心,通过诊前网上预约,可以挂平时很难挂的专家号;确诊时,专家提供一对一服务。如果是疑难口腔疾病,还可以实现一站式口腔MDT多学科会诊,省去不同科室之间奔波的不便;确诊后,有康复治疗、健康档案、随访服务...患者在这里享受专业、有温度的口腔诊疗服务。
李勋西关雅筑荣获“爱心企业”奖。
为了感谢爱心企业对本次活动的支持,主办方向李勋西关雅筑颁发了“爱心企业”奖,并向致力于医疗事业发展的单位和企业赠送了《力学》书法作品作为心意。
■采访统筹:新快报记者李
■采写:新快报记者李高永斌
■视觉统筹:新快报记者夏诗璇
■摄影视频:新快报记者龚吉林毕志毅郭林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