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传真]
◎通讯员叶秀荣林博臻本报记者傅晓波
炎炎夏日,它坐落在福建省西南部的群山之中,南靖县河西镇。用一年中最好客的阳光,如期“招待”了厦大师生。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厦门大学生物系的学生每年夏天都会去河西镇学习一门以大自然为课堂的必修课“生物野外实习”。70年来,他们跋山涉水,寻找自然,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用青春描绘青山绿水,不断探索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之路。
以自然为师
带着长袖、背包和干粮,厦门大学生命科学学院2021级的81名本科生于2023年参加了“生物野外实习”课程,开始了夏季雨林调查。他们的目的地是应许之地雨林,这是位于河西镇乐途村六斗山上的一片南亚热带雨林。
厦门大学的师生每天都要忍受翻山越岭10多公里,进入雨林,爬树涉水,被烈日烤焦,被暴雨袭击,被蚊虫叮咬的恶劣条件,但这些都不能阻止他们走进这个天然实验室。厦大生命科学学院的学生玉伽·嘉园一路跟随老师学习探索。她说,“我们怀着好奇心出发,观察自然,看到现象,并试图解释它们。这个过程让我们了解了重要的科学研究范式。”
在野外实践中,青年学生开展了不同森林类型蛾类物种多样性比较、不同生长状态丛枝菌根真菌侵染率差异探索等生物多样性相关课题的研究。通过对河西地区几种植物农药杀虫药效的研究和考察,采集夹竹桃制备环保无污染的生物农药,为河西镇蓝脚蛾虫害频发的问题提供了解决方案。积极参加社会活动,对景区游客和当地小学生进行科普讲解。
“没有一门课程像‘生物野外实习’一样,让你敞开心扉,拥抱自然,惊叹生活是多么美好!”厦门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教授侯学良表示,70年来,“生物野外实习”一直是一门备受追捧的课程。通过观察、触摸和记录,该课程使学生了解、解释和保护自然。
通过“生物野外实习”的课程,厦大师生走进了雨林,研究了雨林。至今已发表论文27篇,出版教学专著2部,采集植物标本5000余份,成为国家栋梁之才。其中有厦门大学首位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红树林之父”林鹏等著名生态学家。他们一生致力于生态保护,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师生“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
促进学科发展
长期以来,厦门大学的野外实践课程一直在不断回应时代需求,与时俱进,改革创新。近年来,为落实党中央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部署,厦门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对野外实践课程内容进行了“升级”,在植物学、动物学、生态学等传统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新增了植物生理学、生态环境调查、人类关系等7个教学模块。
为培养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能大有用武之地、重任在肩的人才,学院积极探索和实践“五育”的课程理念,建立跨学科、跨专业的教学指导团队,在野外实习期间与体育系联合开设爬树、野外生存等户外运动课程,使学生获得运动技能,增强勇气和意志力。创意与创新学院师生共同美化采集的标本,让学生感受到科学与艺术融合的美好。
在数字化教育背景下,厦门大学建设的生物课程野外实习虚拟教研室获得全国首批虚拟教研室批准,实现了优势数字资源库的共建共享,促进了生物学科的高质量发展,培养了生态环保人才。
从鹭江之畔到河西之畔,一代又一代的厦大师生奔波在各地,深入雨林。时代在变,环境在变,但他们对科学研究的热情,对自然的热爱,对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追求却不变。截至目前,厦大已有3000多名师生走进了应许之地雨林,在野外实践中锤炼了实事求是、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为实践育人、保护生物多样性不断书写绿色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