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孙明远
除了延长培养时间,还需要优化硕士的师资队伍、培养模式、过程管理、过程评价,让硕士培养真正与行业对接,培养出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楚赵辉,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近日,多所学校停止招收学术型硕士的消息引发热议。日前,西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中国科技大学、西北工业大学、东北林业大学等多所高校宣布不再招收部分专业学位研究生。这些专业涵盖工程、管理、农业等学科。
近年来,学术型硕士收缩或停招的现象非常普遍。很多专业减少了统招招生人数,甚至只接受免试或直接招生的方式。与此同时,专业硕士即专门硕士的招生比例不断扩大,逐渐成为研究生招生的主力军。
招生规模继续扩大。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印发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规划(2020-2025年)》提出,到2025年,重点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重点领域和重大社会需求,新增一批硕士、博士学位类别,硕士学位研究生招生规模扩大到总招生规模的三分之二左右,博士学位研究生招生规模大幅增加。
2022年9月,教育部相关负责人在发布会上提到,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比例已超过60%。据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统计,在2022年底举行的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初审中,全国共有474万考生报名,其中超过六成报考硕士研究生。
在北京市昌平区一家考研辅导机构工作的常东(化名)结合自己历年对考生的观察表示,硕士和硕士之间的“此消彼长”不仅是政策要求的结果,考生的实际需求也成为推动硕士招生比例的重要因素。
“相当比例的考生想读硕士,他们的动机是以就业为导向的,即通过获得硕士学位来提高自己在就业市场的竞争力,而不是从事学术研究。对他们来说,学制更短、教学内容更实用、考试难度更小的硕士学位是比硕士更理想的选择。”常东说。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楚赵辉认为,特长生招生规模的扩大反映了社会需求。各专业领域急需高级人才,不需要用“人海战术”堆砌理论研究。在研究生扩招的过程中,这种需求体现在学会掌握和缩小,专攻“做大”。
多方面提高培训质量。
尽管专业硕士招生规模不断扩大,但专业硕士的培养仍存在诸多问题。
“社会上对硕士、硕士往往有不同的评价和期待,就像在‘通识教育’和‘职业教育’之间,大众还是更关注通识教育。这个问题还是需要各方努力,共同解决。”楚赵辉说道。
常东说,目前,高校对专业硕士的培养还没有一个规范和共识。比如有的导师“把硕士培养成学术大师”,另一个极端则是“不关心硕士”。但考生对学习和掌握的认知不能统一。
“有同学想读博,搞学术研究,但又担心拿不到硕士,就问我能不能拿到硕士,又不影响读博。更普遍的问题是,硕士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会不会比硕士差。”常东说,这些问题每年都会被问很多次,但都没有明确的答案。
楚赵辉指出,一些高校的师资配置或教学模式的转变可能跟不上研究生招生规模的扩大,这是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之一。
专业学位硕士扩大招生规模,主要集中在工科专业。“尤其是热门的计算机专业,近几年硕士比例明显上升。”常东告诉记者。
“虽然我们经常把理工说成是科学和工程,但是两者有很大的区别。物理、化学、纯数学等理论性很强的学科,没有直接对应的专业,学术导向明显。机械、化工、统计等应用型专业分硕士和硕士,迷茫的考生大多集中在这些专业。”常东说。
楚赵辉表示,除了延长培养时间,未来还需要优化硕士的师资队伍、培养模式、过程管理、过程评价等,让硕士培养真正与行业对接,培养出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