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讯(戴欣翰林记者张强)药物性肝损害是急性肝功能衰竭的主要原因之一。8月28日,记者了解到,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肝病内科邹教授和教授团队,针对对乙酰氨基酚引起的急性肝功能衰竭,创建了新的预后模型。该模型可以预测患者当前的生存率,准确率在90%以上。该研究结果发表在《国际肝病杂志》上。
药物性肝衰竭根据是否是服用对乙酰氨基酚引起的分为两类。我国药物性肝衰竭90%以上是因服用对乙酰氨基酚以外的药物所致,死亡率高达80%。对于存活率低的患者,需要紧急肝移植。因此,及时预测存活率就显得尤为重要。但国际上还缺乏相应的大样本研究。
研究团队创造了世界上最大的样本队列,最终明确了与药物性肝衰竭生存率高度相关的五个因素,即凝血功能障碍程度、肝性脑病程度、是否使用人工肝、是否使用乙酰半胱氨酸、是否使用血管活性药物。基于此,一种新的无创诺模图模型(DILF-5)可以对肝衰竭后不同时间点的五个因素进行定量评分,预测患者当时的生存率。对于存活率低的患者,应及时开始肝移植。
邹介绍,该模型的预测精度明显优于临床常用的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和国王学院标准(KCC),预测效率与美国最新的急性肝衰竭预后模型ALFSG模型一致。但是,ALFSG模型只能预测21天内急性肝衰竭患者的生存率,而新DILF-5模型可以预测不同时间点患者的生存率。
本研究在联合国多家医院进行,样本量大,数据可靠。新的预后模型能有效帮助临床医生及时准确判断非对乙酰氨基酚药物所致急性肝衰竭的预后,为预后不良患者及时选择急诊肝移植提供科学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