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游戏研究协会
2023年科隆展第一天中午,我站在6号馆,被游戏科普展台门口的牌子“排队时间预计60分钟”惊呆了。
今天上午,按理说只有参展商和媒体才能进入会场。我很难想象有人会排队等待尝试一款游戏,而不是与公众接触一两个小时。
但很明显,我误判了形势。
接下来的几天,我每次路过游戏科学的展台,看到的数字往往都是180分钟,甚至300分钟——之所以没有更大的数字,并不是因为没有更多的人排队,而是因为展商调整了对策,对后面排队的人进行了劝阻,颇有一种“我得了120分,因为纸上只有……”。
在这种情况下,外面排队的玩家沿着两边排成至少三圈,而在内圈等了很久的朋友们显然已经筋疲力尽,或坐或卧,还有三五成群坐成一圈在原地吃饭。
当然,除了人们对《黑色神话:悟空》明显的极大兴趣之外,游戏科学对于现场试玩的计划其实也对玩家的静脉曲张负有部分责任。
虽然Miha Tour中同样大小、同样中心的展台在斜对面,与之前将其分成多个区域的策略(甚至包括一个唱歌跳rap的舞台区)相反,但游戏科学的展台四周都被包裹起来,一看结构就很简单,就是一排排的电脑。在社交媒体上,我看到有人说:& # 34;就像一个没有座位的网吧。"
内容也简单而集中:排队,进去,玩45分钟的试玩,然后根据进度领取奖励——显然,45分钟对于一个展会的试玩来说有点太长了。即使说从第二天开始调整到30分钟,减少排队时间,也还是杯水车薪。
更糟糕的是,虽然最终的奖品(周边t恤)需要经过全部四关,但规则并没有规定要一次性完成。所以相当一部分玩家都选择了回家养精蓄锐后第二天再来排队战斗。我在出口和已经完成试玩的玩家聊天的时候,也遇到了一个英国老哥,两次排队都没过关。他手舞足蹈,对我说:“我准备明天再来,把剩下的做完!”
——上面提到的,排队,排长队,两次三次排队,就是所谓的“人气”。
至于排队的“人”,也值得一说——很多为了它排队几个小时的玩家都是来自中国。在两三天的时间里,我去交谈的绝大多数中国人,在听我关于《黑色神话:悟空》的问题时,都以近乎理所当然的语气回答:“当然早就完了!”在拥挤的展厅里,我有时怀疑我是唯一没有去排队的中国人。
甚至有一次,我在另一个作品的团队里和我前面的男生聊天的时候,他的一个朋友突然急匆匆的跑过来跟他说:“听说这个黑神话的demo上一关不一样!”他一听到这个,就开始和他的朋友一起跑。后来路过游戏科学的展台,又看到了他们,他们已经成功进入二次元圈了。
很多中国玩家先来排队。当然,“中国人多”并不代表“排队的人大多来自中国”。同样在玩手机、开关甚至Steam Deck的人群中,非亚洲面孔的玩家其实占了一大半。
更重要的是,他们中的许多人并不只是跟着这里的人群排队。
比如说。第二天下午,我在展台出口处遇到了刚刚完成demo的六位欧洲玩家。他们也是一开门就冲进去排队,但还是排了两个半小时——显然这一般不是后续关卡的利益会带来的投入。我的一个兄弟,手里拿着一件有奖品的t恤,告诉我他大概两年前就看过预告片了,所以在首映当晚看完电影后,就和其他几个朋友约好了早上的冲刺。
除了国内讨论已久的画面和boss战,欧洲玩家特别感兴趣的一点其实也很合理:他们想看一些新的东西。一个排了三个小时队的女生说:“我在别的地方玩过很多童话游戏,比如希腊的,北欧的,当然还有日本的,比如对马岛幽灵,很高兴这次能玩中国的童话。”
听着,他们拿它和对马岛的幽灵,战神,或者爱尔登的戒指比(虽然他们说“XX当然不如他们!”),突然明白了之前在社交媒体上看到的微妙感受——
“一个中国厂商的作品,自然被拿来和其他3A作品比较?”
对于很多中国玩家来说,这背后的潜台词已经呼之欲出:“所以...黑神话:悟空特别?”
从受欢迎程度来说,也许吧。但是真的需要“特别”吗
也许是因为民族感情的加持,国内玩家其实一提到中国的作品就容易激动,所以白激动了几次。毕竟对于我们这样的普通玩家来说,游戏配套产业、人才储备、文化沉淀等不同因素基本上是看不到的,大家内心的想法也很简单:我觉得中国也应该有国外厂商做的好游戏、大游戏、3A游戏。
毕竟没有错——不应该有吗?
但归根结底,现实中的问题,如果看不见,就不存在。唯一不同的是,如果看不出来,稍有误判,就会更容易快乐,而快乐本身就容易让期望和失望走向极端:所以一部作品要么“牛逼”,要么“家底轻”,要么“垃圾和粪”。
这本质上是一个期望值管理的问题:如果期望值被拉得太高,玩家会愿意排五个小时的队来玩你的试玩。另一方面,如果你达不到他们的期望,那么为你排了五个小时队的玩家,一定不是那么容易就能离世的。
其实这不仅仅是厂商明白,玩家自己也明白,所以我们忍不住要提前试着降低期望值,小心翼翼地说一句“作为国产游戏,它……”。曝光度越高,期望值越高,玩家在这种心态下就会跳来跳去。他们会拿着放大镜看一会儿各种缺点,以免白高兴,然后忍不住看一遍又一遍,恨不得现在就付钱...
从这一点来说,黑色神话:悟空也不例外。
但是,就像我们社会前阵子的那篇文章(关于《黑色神话:悟空》)一样,还是有一种比较理性的态度:把中国厂商的作品放回同一个标准下,不管他们有多大的野心,然后坦然地看待它的好坏。这样,一部作品既不能“牛逼”,也不能“垃圾”,只能是它本身,仅此而已。
大家有这个心态就好。
这让我想起了科隆展览的开幕之夜。《黑色神话:悟空》预告片播出后,在下一部作品的播出开始前,有几秒钟的寂静和黑暗。坐在人群中,我听到前排传来一声孤独的呼喊:
“加油!”
当时听到不是“牛逼”还挺高兴的,现在突然明白为什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