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的冬天似乎在这个暑假结束了。
8月31日,为期三个月的2023暑期档正式收官,粗略票房206.09亿元,远超此前177亿元的纪录。观影总人数也达到了5.04亿,共计3460.7万,均创下了中国电影史暑期档的新纪录。
从数据来看,电影市场已经告别寒冬。有传言说,一直狠心远离电影投资的人都在为项目摩拳擦掌,也有人在热潮中保持冷静。
电影市场真的复苏了吗?
蓝鲸记者采访了多位业内人士,试图还原真实的中国电影复苏过程。
生动的夏季档案
从光线传媒董事长王长田第一次喊出“电影寒冬”到现在,已经过去了五年。
2018年6月,光线传媒王长田在上海某论坛上做了一个行业预测,成为众多媒体和业内人士对“影视寒冬”理论的最初参考。
王长田说:“资本正在退出这个市场,同时由于整个社会的资金短缺,许多影视公司在项目融资方面遇到困难。我基本可以肯定,未来一两年可能会有上千家影视公司。”
事实上,这个冬天比预期的更长更猛烈。
这种悲观的情绪一直持续到2023年6月,电影市场票房一度跌至一天1000万出头。很多影院挣扎求生,开始另辟蹊径谋生。一些人把电影院变成了扼杀剧本的空间,而另一些人则推出了“午睡服务”...
暑期档真的让大家大吃一惊。
电影《消失的她》最初预计票房10亿,但没几天,单日过2亿的票房成绩点燃了整个市场,《消失的她》也直奔30亿。暑期档出现了一匹“超级黑马”,导致不止一部影片超出预期。终于,在暑假的最后一天,消失的她被孤注一掷的扣住了。最终暑期档票房过亿的国产片有11部,前五名分别是《孤注一掷》《消失的她》《第一女神》《八角笼》《长安三万里》。
暑期档的意外表现着实让业界振奋。多家上市公司披露上半年业绩扭亏。不少券商在研报中对下一阶段票房和全年票房做出了展望,并上调了全年票房的预测值。
但电影并不是一个完全“实时”的行业,从立项到公开上映需要很长的周期。仅从票房来预测整个行业的复苏进度有点片面。
从骗子到新兵,电影业的真实复苏进程
电影产业作为一个产业,必然有供给和消费两端。现在消费端的势头刚刚好。供给端的画面是怎样的?
资深电影从业者关亚东在接受蓝鲸记者采访时表示:“我不在乎现在票房有多火。我只关心一件事——上游开工率,或者说有多少项目成功开工。电影行业的钱其实也剩了不少,大部分都没回来。”关亚东指出,目前很多暑期档电影在几年前就有库存,这种热潮一定程度上是大量电影积压后“去库存”的结果。“最近有部电影叫《最后的真相》,是黄晓明、燕妮、图门演的,而且现在图门老师已经去世了,其实不属于2023年。”
蓝鲸记者对暑期档票房过亿的电影信息进行了梳理,发现有近一半的电影从上映到上映的时间间隔在两年以上。其中《沈峰I》于2019年上映,但由于种种原因直到2023年暑期档才上映。
“我们的票房只能反映当下可用电影的产量,并不能直接让我们看到明年同期,甚至更好的。没有逻辑可以推这么多。我们更关心新片的开机率。”关亚东认为,把票房简单等同于整个电影市场的回暖是不合理的。真正应该关心的是开工率。
蓝鲸记者统计了截至8月28日可获得的电影开机信息,发现今年上半年单月开机的电影数量不足两位数。8月,开机电影数量开始回升,共有14部电影官方宣布开机。这似乎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暑期档的刺激,但对于经历过电影行业火爆期的电影人来说,还没有达到当时的正常水平。
资深电影人思域告诉蓝鲸记者,过去电影几乎每天开机,现在确实在恢复,但要达到以前的水平还有一定距离。
数量只是一个评判维度,开机片的规格也要纳入参考系。大厂电影人、小红书博主“蜡笔小霜”告诉蓝鲸记者,“开工率可以说明一些问题,但不能说明太多问题。还要看已开工项目的外观和体量是否足以投入市场搅动市场。对于市场来说,阵容和制作人甚至比开工率更靠谱,但在我看来(首发情况表),票房相对较高的应该不超过五盒。”
电影人思域认为,在“创业”之前,市场活跃的另一个标志是“骗子”的出现。“恢复肯定是一个过程。也许骗子公司是第一个行动的。这些人会弄一些不靠谱的项目来融资,漏网之鱼,一个算一个。只有这些骗子公司搬得差不多了,真正的投资公司才会开始慢慢搬进来。一个项目最需要的肯定是钱。骗子公司先动起来之后可以稍微搅动一下圈子,大家看到几个成功的案例之后就会动起来,钱慢慢进来之后大家就开始动了。今年上半年真的没有诈骗公司。至少目前有诈骗公司,这是个好趋势。”
思域表示,他最近接触到一些涉嫌“作弊计划”的球队。“连钱的来源都说不出来,就想骗我。”
有了信心,恢复只是时间问题。
虽然2018年之前很难让市场火爆起来,但经过5年的大浪淘沙和系统迭代,电影也在寻找新阶段的“电影定位”。
除了2023年暑期档票房的爆发,行业重拾信心,“话题电影”的超级影响力也在重塑电影市场。
从《迷失的她》到《孤注一掷》,单部电影播放量突破30亿,依然证明了电影依然是能在最短时间内调动大众的内容消费品之一。与此同时,暑期档的高票房电影也在一定程度上掀起了舆论场巨大的话题讨论,比如缅北的电诈问题。
话题电影的出现,增加了电影作为内容产品与大众的“连接感”。虽然很多人认为电影是“Tik Tok”、“微博”,艺术形式已经“退化”,但也有人认为是技术迭代下的一种表现形式。
在接受蓝鲸记者采访时,关亚东表示:“话题电影是中国对电影营销和发行市场预先定位的一种体现,是一种全新的电影制作和运营思路。相当于在电影开演前提前演示了宣传营销。如果市场没有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不会出现这种现象。”
但与此同时,“话题电影”的流行并不意味着电影制作完全以话题为导向。“蜡笔小霜”告诉蓝鲸记者:“其实话题电影一直都是大家喜欢的,但是只有没有内容的话题是不会有好票房的。我觉得我想随时制造爆款的第一点没有变,就是想要一个好剧本。这可能是一个很好的主题,很新奇,节奏也很好,但不仅仅是一个话题。”
虽然不提倡以暑期票房断言电影的复苏过程,但几乎所有受访者都肯定了复苏的事实。
《蜡笔》听说已经有投资人急于回归电影圈,而关早就看好中国电影的发展:“中国电影的市场至少应该是现在的两倍甚至两倍以上。”
普华永道今年7月发布的《全球娱乐和媒体行业展望2023-2027》报告预计,中国电影市场将在2024-2025年超过美国,2027年票房收入有望占全球总收入的27%,高于美国,成为全球最大市场。
您的IP:10.2.73.106,2025-07-28 11:09:36,Processed in 0.3285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