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沈北京报道。
近期多项激活资本市场、提振投资者信心的重磅政策陆续推出,助力二级市场长期稳定发展。当政策影响传导到一级市场,VC/PE机构正在调整投资和退出策略,以适应当前的环境。
长期以来,IPO退出一直是VC/PE机构最赚钱的退出方式,也是优质被投企业首选的退出方式。随着证监会一系列政策的出台,上市公司的行为不会发生根本改变。但在IPO节奏的控制下,会对上市公司的质量提出更高的要求。
“投资是拔尖的项目,才能上市。对于VC/PE机构来说,投资项目的筛选标准会更加谨慎和严格。”盛京嘉诚创始合伙人刘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与此同时,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在项目IPO速度放缓的情况下,VC/PE机构也希望在并购和转让的退出方面做出更积极的尝试,以寻求更多元化的退出方式。
VC/PE更谨慎,项目估值预期降低。
8月27日晚间,官网中国证监会连续发布三项重磅政策,分别是优化IPO和再融资监管安排、进一步规范股份减持行为、降低融资保证金比例。
“一系列政策的出台,有利于激活二级市场,使交易更加活跃。二级市场的平稳健康发展,也会给一级市场的长远发展带来好处。”丁鑫资本董事长张驰对21世纪经济报道分析。
他说,自今年实施全面注册制以来,企业上市速度不断加快。但如果二级市场低迷,一级市场投资的项目即使上市也很难赚钱。甚至说一二级市场倒挂现象频发,导致投资者对一级市场信心不足。
“如果随着一系列措施的推出,二级市场能够真正被激活,将有利于VC/PE机构投资的上市公司退出,让投资者真正赚钱,从而更好地投资一级市场的新项目。”他说。
短期来看,对一级市场影响最大的政策无疑是IPO节奏的控制。IPO退出仍然是VC/PE最主要的退出方式。清科数据显示,2022年前三季度,中国股权投资市场共发生3480起退出案例,其中被投资企业IPO退出案例1996起,占比近六成。
在上市地点的选择上,a股是最重要的退出市场。根据CVSource的投资数据,2023年上半年,共有222家中国公司在a股、港股和美股IPO上市。在a股市场,2023年上半年,共有173家中国公司在上海、深圳和北交所上市IPO,占比近80%。
当证监会推出优化IPO的措施时,VC/PE机构投资的项目上市速度和现阶段的投资决策态度都会受到影响。“对于原计划准备未来半年材料的被投资企业来说,整个上市进程将会延迟,受影响最直接的就是他们。”一位来自一线人民币基金的高管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同时,由于政策的调整,对高风险项目的容忍度降低,VC/PE机构对大规模亏损项目的投资会更加谨慎。“现阶段市场会更倾向于一些业绩稳定的公司上市,可能不利于亏损的科技创新企业,但确实需要选择。”他说。
“盛京更侧重于小投资技术的早期投资。我们对项目的筛选标准会更加谨慎和严格。我们会花更多的时间去寻找估值合理的优秀早期项目,陪伴他们成长。当然,这也对投资机构的专业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刘亦菲说。
张驰提到,由于二级市场相对低迷并传导至一级市场,项目估值也有所下降。他告诉记者,今年很多项目的融资估值和去年的投后估值差不多,一些卖老股的公司估值甚至低于上一轮融资。“对于投资机构来说,现在其实是投资的好时机,会有更多估值合理的好项目浮出水面。”张驰说。
在退出方面,张驰认为,对于上市投资企业来说,现在卖出股票的大概率是在最低点卖出。所以机构在这个阶段会尽量不卖股票,除非因为资金到期等因素不得不退出。
对于未上市的被投资企业,如果受政策影响a股上市难度较大,张驰建议企业可以先去北交所上市。“虽然北交所的活跃度不是很高,但是上市的难度会比较小。我们建议企业不要影响其资本化时间,北交所也是上市的一个选择。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这也可能为北交所积累好项目带来一个时间窗口。”张驰说。
机构寻求多元化退出渠道,并购生态建设仍待完善。
“现阶段由于二级市场的低迷,VC/PE机构也在追求更加多元化的退出策略。除了上市,并购、回购等退出方式也在使用,这也对VC/PE机构的退出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LP投资创始人郭立波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清科数据显示,目前,IPO仍是机构退出的主要方式,股份转让、并购等多种退出方式的比例在增加。2022年前三季度,M&A、借壳、特殊目的收购公司共180起,同比增长20.8%。转股和回购案例数量分别增长16.4%和13.2%。
但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国内M&A生态建设仍面临短板,真正做并购仍有难度,“大部分创业者还是希望独立上市。除非他们在经营上遇到很大困难,否则不会轻易选择出售企业。”上述人民币基金高管表示。
“M&A退出和上市退出之间没有取舍。”刘亦菲说。M&A交易的买家是谁,它有什么动机去做这次并购,如何实现交易的溢价?这些都是很现实的问题。
此次出台的一系列政策中,关于减持的规定也引发了热议。根据证监会规定,上市公司净值破发,或者最近三年未进行现金分红,且累计现金分红低于最近三年年均净利润30%的,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不得通过二级市场减持公司股份。
在VC/PE机构大量投资的硬技术和生物技术领域,相当一部分企业即使上市也处于破发和亏损状态。新规下,是否会影响此类企业后续上市的积极性?上市公司是否会谨慎投资R&D,更注重短期盈利能力,以满足减持条件?
一位业内人士对21世纪经济报道分析称,对于生物科技企业和硬科技企业来说,允许其亏损上市是考虑到这些企业发展周期长,上市可以帮助企业获得资金,投入长期研发,以寻求更好的发展。
“如果创始人在有资金支持的情况下,在公司上市后一味追求现金减持,违背了通过资本市场支持公司长期发展的初衷,也不是企业家对股东负责的方式。”一位业内人士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新的减持政策实施后,更鼓励创始人陪伴公司长期成长。当企业发展到一定条件时,创始人会减持,有利于实现资本市场的共赢。
刘也认为,创始人不会那么急功近利,还是会平衡长期发展和盈利的关系。如果不为了短期利润而对长期R&D进行足够的投入,让企业在市场竞争环境中受到影响,那就得不偿失了。
(作者:沈编辑:)
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及其客户发布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其媒体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请点击此处获取详细信息或授权信息。
您的IP:10.2.73.106,2025-07-28 11:11:09,Processed in 0.23274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