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文章 楼主

防止税收收入高增长背后的寅吃卯粮

版块:科技头条   类型:普通   作者:科技资讯   查看:46   回复:0   获赞:0   时间:2023-09-01 14:18:09

2023年9月1日10时17分52秒

财政部发布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1-7月,地方本级一般公共预算收入75485亿元,同比增长11.8%。尤其值得注意的是,31个省份收入同比实现正增长,其中5个省份增幅超过20%,18个省份增幅在10%至20%,8个省份实现个位数增长。

一是经济稳步回升为财政收入增长奠定了良好基础,提供了相对稳定的税源;二是税收快速增长,带动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快速增长。特别是经济发达地区,税收收入增长速度一般较快,增幅也比较大。

税收收入的显著增长不仅是由于去年同期的复苏和低基数,也与税收征管的努力和财政收入的增长有关。因为,根据目前各地经济复苏的实际情况,如果排除去年同期基数较低的因素,经济增长带来的税源增长可能还没有达到税收增长的速度。这就带来了一个问题,就是各地的税收征管是否存在过头税、入不敷出等等现象,需要多加关注和高度重视。

要知道,目前的市场环境,尤其是消费市场环境,还没有达到经济和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全面复苏的状态,仍然非常困难,生存压力很大。大部分都在盈亏边缘,能活下来已经挺好了。自然不太可能提供非常充足的税源,也无法支撑税收的高增长。更何况小微企业还处于税收政策减免期,其他企业也有一些税收优惠政策。在这样的情况下,税收出现高增长,确实需要认真分析判断。

从企业反映的情况来看,一些地方确实出现了征管力度比前两年大、检查频次比前两年多、要求比前两年高的现象。特别是一些欠税的企业,资金调配压力很大。如果全部还清,会对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造成不利影响,甚至会拖垮一些企业。

就税务部门而言,他们不想采取这样的征收方式,也不想现在就清理欠税。把企业逼得太紧,容易造成税企之间的矛盾,给以后税务部门的工作带来很大压力。而且税务机关还肩负着实施税收援助政策,帮助中小企业尽快走出困境的重任。如果在税收征管上用力过猛,确实会带来恶劣的影响和严重的后果。但是地方政府有税收任务,要执行。

值得注意的是,地方政府在给财税部门下达财政收入和税收增长任务的同时,还在各种会议上要求认真落实国家支持企业的各项政策,特别是对小微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和税收扶持政策,这让税务部门有些左右为难。如果这发生在20多年前,税务部门应该可以轻而易举地做任何事情。当时不仅税源充裕,藏富于民的现象也非常明显。想完成增税任务,稍微收一点,马上就有了。现在不仅欠税少了,藏富于民也没有了,企业也普遍困难,根本没有增税的空间。

可以理解,除了税收,地方政府的收入都在下降。数据显示,1-7月,地方政府性基金本级预算收入26382亿元,同比下降15.5%,其中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22875亿元,同比下降19.1%。土地出让收入本来就是地方政府最依赖的收入。由于房地产市场持续低迷,土地出让收入也呈持续下降趋势。相反,财政支出居高不下,需求不断增加。特别是民生支出,大多是刚性的,必须要有保障。

即便如此,也不能顾此失彼,更不能增加企业负担,让企业承担不该承担的责任,让企业为财政支出买单。越是困难的时候,地方政府越要学会五指弹琴,统筹各方面资源。政府少花钱总比企业多花钱好。今天给予企业的支持和帮助,明天会得到企业的加倍回报。因此,要坚决防止可能出现的过头税、入不敷出的问题,不要给财税部门定太高的收入增长目标,也不要以支出定收入,而是以支出定收入,根据企业发展实际收税,实事求是,宁少不多,让企业欠税不收过头税。再好的企业也要量力而行,不能入不敷出。财务可以过苦日子,企业不能总过穷日子。员工的口袋鼓起来,消费市场才能活起来,企业才能好起来,税收才能增加,金融才能富起来。这是一个良性循环。

 
回复列表
默认   热门   正序   倒序

回复:防止税收收入高增长背后的寅吃卯粮

Powered by 7.12.10

©2015 - 2025 90Link

90link品牌推广 网站地图

您的IP:10.2.73.106,2025-07-27 09:22:37,Processed in 0.23026 second(s).

豫ICP备2023005541号

头像

用户名:

粉丝数:

签名:

资料 关注 好友 消息
免责声明
  • 1、本网站所刊载的文章,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仅供参考和借鉴。
  • 2、文章中的图片和文字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尽快处理。
  • 3、文章中提到的任何产品或服务,本网站不对其性能、质量、适用性、可靠性、安全性、法律合规性等方面做出任何保证或承诺,仅供读者参考,使用者自行承担风险。
  • 4、本网站不承担任何因使用本站提供的信息、服务或产品而产生的直接、间接、附带或衍生的损失或责任,使用者应自行承担一切风险。

侵权删除请致信 E-Mail:345425126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