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到10平方米的房间里,一台织袜机、一台织袜机和几套织袜机板占据了大部分空间,贴在窗边墙上的“我心中的天安门”彩页格外醒目。
33岁的Avahan Mohammad和母亲一起工作,每天收入约150元。记者走访时,他们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缝头、翻袜、定型等针织袜子的后续工序。
阳光下,坐在轮椅上的阿瓦汉·穆罕默德脸上带着微笑。她一边工作,一边不时抬头看看墙壁。她告诉记者,去天安门看升国旗是她最大的梦想。
八年前,Avahan Mohammad的人生走到了一个黑暗的时刻:在家里盖房子的时候,她不小心从屋顶掉了下来,给她留下了终身残疾。与丈夫离婚后,她带着两岁的女儿生活,日常生活需要年迈父母的照顾。Avahan Mohammad在以泪洗面度过了那段时间,并且一度抑郁。
如今,她靠自己的双手工作,赚钱养家。这一切都与一家名为金汤纺织有限公司的私营企业有关..
这家民营企业的掌门人张文茂,紧紧抓住南疆承接东中部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的历史机遇,独自投资南疆。不到十年的时间,从一片广袤的戈壁滩,到一个占地1500亩的袜业工业园,起初受到一些当地人的质疑,现在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来家里打工。他带领团队创建了“总部+家庭作坊+农户”的“金汤家庭作坊”模式,传播到南疆四地州,建立了10多个“乡村作坊”,帮助当地很多人开始从田间走向工厂作坊,从农民走向产业工人。
这家企业既结合南疆劳动力丰富的实际情况,按照市场规律创新发展模式,又将企业运营与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紧密结合,成为增进民族团结的坚实桥梁。
记者肖敏摄
家庭作坊:家庭就业增收的新尝试
七月的南疆,骄阳似火。
位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三师51团4连图木冲击镇的朱力古·凯西家中,15名维吾尔族妇女正在按照缝头、翻袜、定型的流水线,有条不紊地生产下一道工序的棉袜。
朱不时叮嘱她的姐妹们注意各种安全生产事宜。当有姐妹因家庭突发事件出现空缺时,她会及时补上,保证生产顺利进行。
朱没有做梦。她没有投入一分钱,只提供员工和场地。仅收取生产管理费每年就增加5万元。她把家里的菜棚改成了棉袜生产车间,定型机、缝炒、袜版、工作台等设备安装、生产用电等都由企业提供。她只需要请邻居加入,企业提供岗前培训,老师傅帮她。随着就业熟练度的加深,姐妹们的月均收入从一开始的1500元,增加到现在的3500元。
“走路只要10分钟。我这里的工作时间很灵活。家里有事,我就做自己的事。当我完成的时候,我会随时来工作。我将按件计酬,我将得到更多的工作。”米丽娅姆·图孙(Miriam Tusun)介绍,当她看到自己赚钱时,她周围的四个姐妹自愿在“金汤家庭作坊”工作,并获得了稳定的收入。
据介绍,朱家的作坊就是家庭作坊模式的具体实践。企业通过“总部+家庭作坊+农户”的模式,利用团场或公司闲置的居民楼、厂区等资源,免费提供缝纫机、小型定型机、模具、桌子等设施,以家庭或小组为单位设立“团场作坊”或单户家庭的“家庭作坊”,实现人们足不出户、在家办公就能致富增收,不误农时。
张文茂花了近十年的时间思考和探索“在家就业”的新模式。
南疆农村自然条件恶劣,工业基础薄弱,劳动力长期就业困难,贫困问题一度十分突出。它三面环山,中间是塔克拉玛干沙漠。喀什、和田、阿克苏、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有1000多万人居住在这里,人均耕地不到两亩。自然环境干旱缺水,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定居农村。
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召开以来,新疆承接了东中部许多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转移,重点是南疆。
在商界打拼了几十年的张文茂在2015年初来到新疆,嗅到了商机。为了响应政策号召,他把纺织生意从阿拉尔搬到了南疆的图木舒克,选择了就业门槛更低的棉袜。
2020年,在兵团第三师图木舒克投资建设袜子工业园,规划总面积1500亩,建筑面积60万平方米,总投资25亿元。投产后将形成万台袜机的规模,年产高档棉袜13.2亿双,可带动万人就业。
经过近三年的建设,工业园区已建成13个车间,共有5960台袜机投入生产。员工人数达到1200多人,日产棉袜250万双。2022年总产值突破3亿元,主要客户115家,主要外贸合作国家22个。它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袜业企业之一。
张文茂说,南疆的优惠政策力度很大,综合成本比内地同行业低60%以上。“我们单个工业电价是0.35元/度,大陆工业电价大概是0.8元/度。与同行相比,我们有很大的竞争优势。”
图为金汤画院老师带领孩子们学习书法。记者肖敏摄
金汤学院:“孩子的眼睛不一样”
随着工人数量的增加,一个问题出现了。
过去,南疆农牧民外出就业意愿低,生产生活习惯难以适应现代工业生产的要求。普遍对规范和制度不够重视,存在“收到完工资本就消失,花完完工资本又去打工”的现象。招聘之初,这种现象一直没有改变。此外,当地妇女经常在家照看孩子,早出晚归,想来就来,想走就走,这一度让张文茂感到头疼。
怎么解决问题?经过再三考虑,张文茂决定在车间成立金汤书院,自费聘请专职教师,为员工子女开展诗词书画培训等一系列活动,并免费提供书籍和益智玩具,打造公共阅读和教学辅助空间。从去年4月开始,张文茂在第三师51团、53团和阿克陶县建立了4个金汤书院教学点,有13名教师和160名职工子女。
金汤书院院长纪介绍,金汤书院利用寒暑假和双休日,开展书法、手工剪纸等一系列活动,为员工和孩子们免费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以文化润新疆”,构建强烈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贡献力量。
经过一年多的试点,“孩子的眼睛不一样了,更加灵活多彩了”,很多专职老师都有这种感觉。记者在第三师51团6连金汤书院看到,30多个孩子聚在一起认真地写着书法,书院的角落里堆着厚厚的字帖。
“老师你好!”记者采访时,30个维吾尔族孩子礼貌地齐声喊道。据纪说,这所学校主要招收4到8岁的打工子弟。由于学院空间有限,下一步将接收非员工子女。
“小手大手”的作用非常明显。阿克陶县皮拉勒乡团结村工作队队长郑太平说,孩子们放学后会向父母通报传统文化知识,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促进各民族的情感文化交流与融合。另一个作用是解决维吾尔族女工的后顾之忧,她们就业的自愿性、自主性和稳定性明显增强。
工业兴疆:建立现代企业管理机制
“越来越多的女性不再‘围着孩子和炉子转’。”
"妇女在家庭中的地位提高了。"
……
这是记者最近在金汤纺织有限公司采访听到的最多的反馈,反映了企业给少数民族群众带来的一点点变化。
兵团第三师副师长张夏说,一些当地妇女开始展示自己,追求自己,走时装秀和时装秀。在她看来,当地人就地就业,从农民演变为产业工人后,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都发生了变化。
第三师常务副师长丁新民认为,一些农牧民通过就业培训,适应了现代生活,成为工作有序、操作规范、有规则意识的产业工人。这本身就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对此,张文茂深有感触。他不断加大对员工的培训力度,不仅从内地请来技艺精湛的老师傅进行辅导,还建立了现代企业管理奖励机制。
在金汤纺织有限公司的车间里,各种奖励机制随处可见。比如举办家庭作坊制作比赛,颁发各种荣誉证书;再比如,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过关奖励一组300元;保持工作区域干净整洁,坚持喝开水,月产量100件以上奖励一组300元。
在奖励机制下,员工充满了追赶的热情。在兵团53团金湖洋镇集中车间,阿孜古·穆罕默德组3名成员打破了5月企业组最高计件工资纪录,在各种奖励机制下人均月收入达到5500元。
金汤纺织股份有限公司家庭车间主任于敏说,有技能、有钱、有希望,正成为员工新生活的真实写照。
此外,在金汤纺织股份有限公司总部,还建立了员工宿舍、食堂、超市、台球厅和烧烤吧等生活设施。夜幕降临,员工们三三两两地结伴而行,其乐融融。
在张文茂看来,当地少数民族工人的未来生活已经与他的余生命运紧密相连。在金汤纺织有限公司总部的对面,一座大山巍然耸立。张文茂笑着说,他是一个登山者,前方总有更高的目标。他自信地规划着未来:帮助南疆成为中国西部袜业中心,通过产业发展,让越来越多的当地人走向作坊和共同富裕。
金秋十月,张文茂还计划带一些优秀员工去天安门广场观看升国旗。Avahan Mohammad的梦想有望实现。
您的IP:10.2.73.106,2025-07-26 21:46:41,Processed in 0.22674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