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支部主题党日活动合影。
■见习记者张
中科院国家授时中心高精度时间传递与精密定轨实验室党支部连续两年获得中科院先进基层党组织荣誉。支部书记李卫超在接受采访时一直强调,这份荣誉不仅属于研究实验室现任党支部,也属于作为其前身的测量与定轨研究实验室党支部。
“我们党支部是去年9月才成立的。在此之前,它与时频测控研究室属于同一个党支部。2022年,我们还获得了‘四大模范党支部’的荣誉。虽然现在分成了两个党支部,但荣誉属于每一个并肩工作了几年的支部成员。”李卫超说。
党建引领科研,“谈心”是个好办法。
中科院国家授时中心高精度时间传递与精密定轨实验室党支部始终把“抓好党建促进科研”作为支部工作的主线,以高质量的党建引领科研高质量发展,努力建设特色鲜明、功能突出的科研型党支部。"我们努力把党建工作融入整个科研过程."李卫超说。
党支部一直坚持党建与业务同规划、同部署、同推进、同考核。党建工作紧紧围绕研究室的主要研究方向和工作,服务和支持科研工作,保证更多的科研产出。
李卫超坦言,往年系研究室安排的工作也会处理。他担任研究室副主任、支部委员、支部书记以来,一直在努力打造一个“温暖的研究室”。人的问题解决了,很多工作问题就不是问题了。
“推心置腹地谈一谈确实是个好主意。”李卫超说,当支部的同志遇到各种困难时,作为党支部书记,他可以通过“谈心”,了解年轻人的困惑,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的困难,帮助他们规划未来的职业发展方向;通过“谈心”,了解中年同志党员的事业困境和生活困难,尽力帮助他。“即使有些事帮不上忙,也总可以说些温暖的话。”比如通过“谈心”,了解老同志的身体状况和家庭困难,尽力提供帮助。通过长时间的“交心”,研究室的环境比往年温暖了许多,进一步促进了科研的进步。
近年来,中科院国家授时中心高精度时间传递与精密定轨实验室党支部紧紧围绕国家重大需求,解决了高轨卫星转发定轨系统、iGMAS全球跟踪网、数据中心、分析中心建设等国内首个自主技术难题,填补了多项国内空白,为我国导航领域多项重大工程和星网工程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榜样就在身边。
刘娅是中科院国家授时中心时间频率测控研究室副主任,之前一直是测量定轨研究室党支部委员。她觉得没有必要在党支部里提和调动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每个人似乎都有这样的想法,我应该更积极主动地做一些事情,尤其是在面临困难的时候。”刘亚感慨道。
一次,在三亚执行任务遇到台风天。为了防止研究室室外天线被台风损坏,党支部的同志自告奋勇去现场处理。谁知,一名年轻的党员已经顶着大风冒雨赶到现场,爬到高处保护贵重的天线设备,避免更大的损失。刘亚说:“我们不鼓励大家冒险,但这种为科研奉献牺牲的精神,时刻闪现在支部的每一个党员身上。”
王侃是高精度时间传递与精密定轨实验室党支部的一名年轻预备党员。7月初,她带领两个同事出差去重庆参加星网测试项目。由于工作地点偏远,住宿环境恶劣,王侃每天经常加班到凌晨,处理海量数据,病情越来越严重。尽管同事们建议她去做一次检查,但王侃不愿意离开岗位。项目工程师邹德才立即安排王侃学生“强行”带她去医院拍片,诊断结果显示是肺炎。
李卫超立即给王侃打电话,请她回Xi安看病,但王侃仍然担心她的工作。“我劝她工作一两天,马上安排别人去重庆‘逼’王侃先回去看病。”李卫超说。对此事,他曾在分会小组感慨地说:虽然我们不鼓励这种牺牲个人健康的工作模式,但王侃等人的工作热情确实值得我们学习。这几年我们一直在研究科学家的精神。有人觉得离我们很远,但其实我们要学习的科学家精神就在我们身边,年轻漂亮清新的科学家就在我们身边!我们应该向他们学习!
能有这样的志愿奉献,高精度时间传递和精密定轨研究实验室党支部平时注意发挥党员骨干示范作用。
在中科院国家授时中心的攻关中,高精度时间传递与精密定轨研究室党支部通过建立或鼓励党员参加“授时中心前锋PVT党员突击队”和“921空间时频工程党员突击队”,带领支部党员在关键领域和核心技术上取得突破,并以树同志为典型,开展了“每月一星”的先锋行动。
高精度时间传递与精密定轨研究室党支部委员、研究员薛告诉记者,“每月一星”启动后,支部每月都会在工作小组展示和表扬党员的优秀事迹。这些生动的案例极大地鼓舞了大家。
中心党委委员、联合支部书记杨绪海说,高精度时间传递与精密定轨研究室党支部采取的这些措施,在党员重点科研项目和重大研究项目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使党旗在科研一线高高飘扬。
发扬老科学家的精神优先考虑国家的需要
高精度时间传递与精密定轨研究室党支部历来重视学习老科学家和身边优秀科学家的精神。“这会对大家触动更大。”李卫超说,党支部在主题党日活动中,多次邀请中科院国家授时中心的科学家来讲科研心得。
前陕西天文台台长(中国科学院国家授时中心前身)、杨绪海和李卫超导师李志刚是演讲嘉宾之一。他出生于上海,1968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天文系,去了陕西省一个偏远的地方蒲城。作为最初创建时间服务中心前身的23名大学生之一,他在山沟里工作,重建卫星仪器。
50多年来,李志刚的研究方向一直在变化,因为国家和单位的需要一直在调整。他曾说:“公司需要我的地方,我就去换。”
上世纪90年代,五十多岁的李志刚从天文学转行到卫星通信,几乎是从零开始,但他的不懈努力很快使他成为这一领域的专家。工作期间,为我国时频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包括世界时间测量、卫星双向时间传递、卫星精密定轨等,培养了一批高水平的学术带头人和业务骨干。
报时部短波站党支部原书记尹德龙曾在讲台上作主题为“326精神”的党日报告,回顾了短波站早期建设的艰难历程。60年代的大学生都是天之骄子。但为了响应国家完成任务的号召,他们住进了渭北高原的农村窑洞和仓库,自己种地种菜,自己挖沙打水泥...回忆起当年的艰苦岁月,尹德龙依然坚定无畏地说:“能够参与到这样一个重大项目中来,感到无比自豪和光荣。那些困难都不算什么!”这种战斗精神也深深打动了支部的同志们。
在老科学家精神的指引下,新鲜血液不断输入。在高层次人才和科研骨干中发展党员,一直是高精度时间传递与精密定轨实验室党支部工作的亮点。
吴是中心从海外引进的优秀人才之一。当他起初对入党不热心时,李卫超主动邀请他参加支部活动。慢慢地,吴对的想法发生了变化。“入党不是我想的那样。”吴对说:因为他发现党员同志觉悟高,是各个部门的先锋模范,代表了最先进的群体。不久,吴向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在他之后,两名骨干科研人员也表示愿意入党,并递交了申请。
通过这些方式,李卫超团结了支部的党员同志,锻炼了支部面对各种困难和挑战的能力。从对高层次人才的鼓励,到对老一辈科学家精神的传承和弘扬,李卫超把分院建成了真正的战斗堡垒。
“拼命培养同志,使他们坚强到可以离开;对战友拼命好,好到不想离开。这是我一直努力的方向。”李卫超说。
您的IP:10.2.73.106,2025-07-26 22:01:58,Processed in 0.0414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