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写作五步曲:如何从零开始完成高质量论文》,作者王菽一,人民邮电出版社2023年8月出版,定价59.8元■本报见习记者杨雯。
从学习有标准答案的课程,到创造“非标准”的科研成果,如何改变思维和行动,困扰着很多大四的大学生和初入科研的研究生。比如如何找到一个独特的有价值的话题?如何事半功倍的阅读参考文献,总结别人的研究?如何解决写作问题,快速完成一篇一万字的论文?
天津师范大学副教授王菽一写了《学术写作五步曲:如何从零开始完成高质量的论文》,这是一本可以帮助科研初学者快速熟悉学术写作的指导手册。全书分为绪论、选题、文献、写作、答辩。
作为指导过大学生获得优秀毕业设计奖的老师,王菽一总结了多年的实践经验,提炼出一套研究方法、教程和解决方案。
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学术期待。
《中国科学报》:您在书的开头提到,现在很多学生都在“躲”导师。即使在科研过程中遇到困惑,他们也会尽量避免与导师沟通,寻求帮助,直到最后一刻。这种现象反映了什么问题?
王菽一:我2004年攻读硕士学位,2011年获得博士学位。在硕士和博士阶段,和导师的联系非常紧密。当时的硕士生导师已经六十多了,但是他一有科研上的好想法,就马上给我打电话。我们经常一起讨论和碰撞彼此的想法。从育人的角度来说,他认为既然带了这个学生,毕业的时候一定要有所收获,培养自己在这个领域站稳脚跟的能力。
现在大学生面临的问题和我们当时面临的问题真的不一样,现在一些年轻导师自己也面临着很大的竞争压力。
坦白说,当时我们毕业后,未来的不确定性比较小,升学和求职的竞争压力也没有今天这么大。现在很多学生从第一年学习就开始为就业做准备,在学业之外有很多压力和焦虑,所以对学业的期望和我们当时很不一样。
这就需要学生和老师双方加强沟通和理解。一方面,学生要意识到学生时代的很多知识体系都是别人整理出来告诉你的。学习和考试,尤其是有标准答案的学习和考试,大多是做重复性的工作,而做科研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从接受已有的知识到创造新的东西。作为学生,你应该尽早意识到这种变化,主动去完成和提高导师认为你应该知道和了解的知识和技能。
另一方面,教师也要了解学生的现状、志向、现实环境中的压力以及每个学生的特点,给他们不断学习和成长的空间。否则,双方的误解会加深,最终形成固化的行为模式,即导师有意见,学生有怨气,有恐惧。
中国科学报:你认为学生最初接触科研会让“很多人的自我形象变成海市蜃楼”吗?
王菽一:这些学生通过考试后在竞争中脱颖而出。他们认为自己的能力很强,至少在同龄人中是这样的,所以开始承担科研任务的时候相信自己没有问题。但每一项科研都是独立的项目,不同于做别人做过的,在学习和考试中获得的。
所以,每一个有价值的科研项目,都必然要挑战未知,也就意味着有各种不可预知的挫折在等着你。比如你发现一个别人没有解决的问题,你就很开心。其实这个问题不一定是“下垂的果实”。可能别人已经试过了,但是因为各种原因没有解决。所以你可能又要踩别人遇到的坑了。
科研有一个很客观的评价标准,做不到就做不到。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原本在学习、考试等重复性知识活动中建立起来的自信心,在未知的科研探索面前,可能会受到重创。这就是所谓的“很多人的自我形象都成了海市蜃楼”。
科研和创作需要底层常识的支撑。
中国科学报:书中有专门一章讲如何确定题目。在你看来,刚接触科研的学生在找课题时,有哪些常见的问题?
王菽一:由于缺乏基础的科研训练,有些同学可能会觉得自己的选题不合理,容易被拒绝;但如果导师给他布置的题目和他的兴趣不匹配,他可能就不会坚持下去。因此,如何为初学者确定题目,面临着一个两难的问题。
我发现很多缺乏基础训练的同学喜欢看的论文不是本学科最经典的论文,也不是最前沿的论文,而是往届师兄师姐的毕业论文。因为他们急于找到一个参照物,想知道做什么是可以接受的。
不是看不懂学长学姐的论文,而是这里面有几个问题。第一,科研的意义在于探索,做出与众不同的东西,值得在论文中表达;第二,古人说“取法差不多,才得之”,但有时也看到质量堪忧的论文。此外,他们在提及话题时容易出现“低级重复”。比如别人在东北做过调查,我就在西南做同样的调查;别人研究老人,我就研究孩子;别人研究男人,那我研究女人...大部分题目都不好。
中国科学报:您写了这样一本手册,拆解学术写作的步骤,以精简的方式指导新的科研工作者,但科研应该是一项创新性的工作。这种创新和流程有矛盾吗?
王菽一:你找到了这个问题的答案,即科学研究是重复性的机械劳动还是创造性的独特劳动?我觉得从科研的整体过程来看,肯定是后者,但现在的问题是科研活动除了它的创造性之外,有没有什么共性。
例如,研究人员必须阅读文献。现在大多数人缺乏的不是如何创造性地阅读文学,而是如何首先避免低效阅读。同样,如何积累自己的科研成果,形成自己的知识结构,便于以后的研究和整合。
这些方法不一定是创意和个性化的,需要的是高效的手段。比如答辩,很多人不是缺乏创意,而是根本不知道如何与答辩委员会有效沟通。
所谓的科研创造,首先需要这种低级的东西的支撑。我写这本书,讲的是这些本该心照不宣的底层内容,因为现在很多大学普遍缺乏这样的课程。
现在从本科到研究生教育,有些导师默认学生掌握了一些科研基础知识,但现实是很多学生缺乏初步的学术基础。我觉得需要这样一本书来补充这个不足。
创造力从何而来?在达尔文的时代,创造力往往来自独特的体验。没有在南太平洋旅行和收集标本,就不可能写出《物种起源》。但是现在这样的机会已经非常难得了,科学已经被分类形成了今天的学科体系。在这个体系下,第一步就是要通过文献了解别人对地图探索到了什么程度,哪个是黑暗区域,哪个值得探索。
理解整个地图的过程不是创造性劳动,而是充分理解已知后向未知推进的过程,才能体现你个人的创造力。
您的IP:10.2.73.106,2025-07-26 21:43:47,Processed in 0.3796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