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卢成宽
9月1日,《青藏高原生态保护法》正式实施,这是我国青藏高原生态保护的专门区域性法律。青藏高原被誉为“世界屋脊”、“亚洲水塔”、“地球的世界屋脊”。它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具有特殊的生态保护地位和重大的立法意义。
第二次青藏探险如何支持青藏高原生态保护立法工作?科学技术起到了什么作用?科技日报记者采访了相关专家。
考察组的核心立法意见得到了高度肯定。
“青藏高原生态保护法的制定,特别强调了科技的支撑作用。第二次青藏考察为立法启动、内容起草、立法调研、立法论证、立法定稿提供了核心支持。考察组提出的一系列核心立法意见得到了高度肯定和采纳。”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二次青藏科考队长姚檀栋介绍。
第二次青藏科考应用地球系统科学理论,提出了山、河、田、湖、草、沙、冰一体化保护总体立法体系的科学内容,建议在青藏高原生态保护体系规划中特别考虑“冰”,从地球系统整体观出发,加强冰川变化综合观测体系和能力建设, 加强冰崩、冰湖溃决灾害的监测和预警,促进地球系统的综合保护、修复和治理。
同时,第二次青藏考察也说明了青藏高原生态保护的系统性和特殊性。比如青藏高原的冻雪山、冰川具有特殊的保护价值,《青藏高原生态保护法》的一大亮点就是提出建立和完善青藏高原冻雪山、冰川保护制度。
“《保护法》明确了对高原积雪冰川和冻土的保护,强调建立健全青藏高原积雪冰川和冻土保护体系,对积雪冰川和冻土进行监测、预警和系统保护。”姚檀栋说,“法律对青藏高原雪山冻土的资源调查、基础研究、系统保护、资源开发、风险评估等都做了详细规定。这些规定的制定,离不开对青藏高原科学考察研究成果的长期支持。”
特别是青藏高原生态保护法明确,国家鼓励和支持对青藏高原进行科学考察和研究,推动长期研究工作,掌握青藏高原生态背景和变化;充分利用青藏高原科学考察和研究成果,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发挥科学技术在青藏高原生态保护中的支撑作用。“这也为第二次青藏科考队实施《青藏高原生态保护法》提供了根本依据。”姚檀栋说。
法学是研究成果的重要转化。
2021年12月,受全国人大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委托,中国科学院相关单位承担了《青藏高原生态保护法(建议稿)》(以下简称建议稿)的起草工作。
中国科学院接到任务后,迅速组织相关专家团队,成立了以第二次青藏科考第三队队长欧阳志云研究员为组长的起草工作组,具体负责组织青藏高原生态保护立法重要问题的研究,起草建议稿。
“我们分析了青藏高原生态系统的类型和分布、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主要生态问题及其40年来的变化趋势,系统调查了青藏高原生态保护和恢复的进展,提出了青藏高原生态安全格局的总体框架。”欧阳志云说。
同时,起草工作组还就青藏高原生态保护立法需要关注的重点问题进行了专题研究,分析了青藏高原的主要生态问题,评估了生态保护措施和政策的成效及面临的问题,确立了生态保护和修复的思路, 并提出了青藏高原不同类型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的法律要求和规定,以及水土流失、荒漠化、石漠化、草原退化等生态问题的防治对策和措施。
“虽然我们只用了一个月的时间就完成了相关的调研和建议稿的起草工作,但起草工作离不开兄弟单位的支持。”欧阳志云说,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植物研究所、南京土壤研究所和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在森林、土壤、湿地、草原、沙漠和生物多样性等领域贡献了科研力量和研究成果。
欧阳志云强调,中国科学院对青藏高原生态系统和生态安全的研究已经有几十年的积累,《青藏高原生态保护法》就是这些长期系统研究成果的重要转化。
您的IP:10.2.73.106,2025-07-27 08:44:22,Processed in 0.23318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