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王言彬
8月30日一大早,山东省淄博市高青县李泰村的农民李华亭来到他的鱼塘。每天早上6点半,是他坚定的喂食时间。此时,230亩池塘里生活着小龙虾、淡水草鱼、黄河鲤鱼、螃蟹、南美白对虾等水产。
科技日报记者注意到,与其他农户不同的是,李华亭的百亩池塘上密密麻麻地排列着十多排光伏板。当太阳升起时,光伏板的底部就成了鱼的“天堂”。
李华亭告诉记者,烈日会降低鱼的活跃度,但这些光伏板为它们提供了遮蔽物,降低了水温,增加了鱼的活跃度,使这些鱼身体健康,生长迅速。
但是,光伏板的遮光只是它的附加功能之一。
光伏发电是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途径。2022年3月,淄博市大规模光伏发展实施方案出台。该市将以全区县分布式光伏大规模开发试点为契机,坚持集中开发与分布式开发并重,实现光伏发电规模化发展。
在此背景下,李华亭的水产养殖基地也成为淄博市首个光伏电能质量控制示范区,实现了远程“可观、可测、可控、可调”的光伏运行。
记者采访时,正巧国网高青供电公司发展部电网规划及前期专员陆来此检查设备运行情况。“只要有阳光,这些光伏板就能给老百姓带来源源不断的好处。”卢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一方面,一个渔光互补的光伏电站,如李泰村,平均每年可发电2700万千瓦时,减少标准煤0.97万吨,二氧化碳排放2.6万吨,二氧化硫排放810吨,既有经济效益,又有环境效益;另一方面,安装光伏板的地方,每年每亩地补贴农民1000元,同时给当地带来税收,可谓“一举两得”。
据了解,在实现“渔光互补”的地方,农民进行电气化养殖,水泵、供氧机等设备投入使用,离不开可靠的供电,国家电网淄博供电公司定期上门为农民检查安全用电,提供服务保障。
虽然已经60多岁了,但作为养殖基地的负责人,李华亭喜欢尝试新鲜事物。说话间,他把记者领到船边,在池塘上划着,直到划进了荷花丛。“太空一号”莲藕就种在这里。
水面上,荷花开得正艳,水下,莲藕即将收获。这也是李华亭的骄傲:“太空一号”莲藕可以卖到每斤6元,而莲藕一般卖到每斤3元。
如果说“水下养鱼,水上发电”的“鱼光互补”模式,让千亩鱼塘和光伏电站相映成趣,那么在牛棚上安装光伏板的“畜牧-光互补”模式,则让大养殖户受益匪浅。
距离李泰村25公里的牛栏地黑牛产业园,呈现出别样的风景——牛棚上是太阳能电池板;牛棚下,成群的黑奶牛在乘凉。
“我们利用牛棚顶的闲置空间,以每亩1200元的标准租给发电企业发展光伏,实现了上面发电,下面种地。”工业园区负责生产的董冠告诉记者:“根据租赁协议,我们总共可以拿到180万元的租赁补贴。”按照计划,这笔钱将用于建设数字化标准牛棚和引进“能产奶牛”。
一块块光伏板“拼出”一幅幅绿色新图,给百姓和企业带来了获得感。
董冠说,“牧光互补”项目的建设,不仅节约了土地资源,而且在建成投产的基础上,系统开发了“多位一体、多功能互补”的清洁能源综合服务基地,使园区的畜牧养殖、生产加工、仓储物流、冷链环节,以及未来的人居环境、道路照明等项目全面实现清洁能源覆盖。
您的IP:10.2.73.106,2025-07-27 09:06:31,Processed in 0.22843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