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a股迎来8月收官日,北上资金再度净卖出42.97亿元,也是连续五天净卖出。8月份,北上资金累计减仓接近900亿元,单月净卖出创历史新高。
此外,本月上证综指下跌5.2%,深证成指下跌6.85%,创业板指数下跌6%。
国际投行的数据显示,全球对冲基金在7月底后两周增加了对中国的敞口,但8月初的前两周市场涨幅全部回吐,对冲基金再次成为净卖家,表明快钱暂时获利,而积极长期对外投资的a股配置仍维持在较低水平。
8月,外资成为净卖家。
7月底后,市场信心明显提振,指数震荡上行。然而,在8月份,投资者对政策的耐心已经消退。8月15日和7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固定投资增速、工业增加值、失业率等经济数据出炉,均不及预期。与此同时,碧桂园未偿还美元债务的利率以及关于中融信托的消息此前已经冲击了市场情绪。
于是,北上资金持续流出。最近市场整体处于比较脆弱的格局。“政策落地与政策预期的时间不匹配,导致市场难以有效反弹。”摩根士丹利基金对记者表示。
美资资产管理机构联博高级市场策略师黄此前对记者表示,不仅国内资本尚未大举入市,外资对中国股市的配置也达到了历年来的较低水平,全球主动股票型基金对中国的配置比例最新数据仅为6.9%(截至6月底)。
消费和房地产的不景气是经济的主要拖累,也给外资带来了较大的预期差。疫情发生后,参考欧美市场和大部分新兴市场的经验,外资认为过剩储蓄的释放会极大促进中国的消费和经济增长,于是年初资本涌入北方。然而,结果与预期相差甚远。
瑞银大中华区消费品行业主管彭燕燕表示,从2020年到2022年底,中国居民部门积累了大量的过剩储蓄(去年约为社会零的10%),GDP仍有三年正增长。因此,大多数外资机构认为,参考海外市场,一旦过剩储蓄得到释放,可能会对中国的消费增长构成非常大的推动力。但她提到,目前过剩储蓄没有下降趋势,反而有所增加,这可能是消费增长低于预期的主要原因。目前消费的恢复与疫情前相比有15%~20%的差距。
这也与疫情前后中国和海外政府的刺激模式不同有关。她说,2020-2021年期间,美国政府对消费者的补贴占GDP的3.49%,而中国的消费补贴可能只有0.02%,政策刺激主要是增加基础设施投资。
房地产疲软也是外资动能不足的主要原因之一。第三方研究机构柯睿发布的销售数据显示,7月份,百强房企实现销售成交金额3504.3亿元,环比下降33.5%,同比下降33.1%,降幅较上月进一步扩大。野村的研究显示,2020年,房地产行业贡献了地方政府38.0%的收入,其中7.2%来自房地产相关税收,30.8%来自卖地收入。由于2022年房地产市场低迷,这一比例降至30.8%,主要是土地出让收入缩水,占比23.9%。
利润增速暂时不及预期。
此前,外资增持中国股市,除了政策刺激预期的存在,低估值也是一个关键因素,但同样关键的利润增速目前不及预期。
“目前,与历史水平和其他亚洲市场相比,中国股市的估值颇具吸引力。例如,MSCI中国指数的一年期远期市盈率(PE)约为10倍,低于过去10年11.4倍的平均值,对亚洲其他市场的贴水接近过去20年的最大值。此外,大部分行业企业盈利周期已经触底,市场预测中值也显示2023年和2024年MSCI中国指数盈利有望实现两位数增长。”富达国际亚太区股票投资主管Marty Dropkin告诉记者。
但该机构也表示,投资者仍需保持谨慎。比如因为经济数据不及预期,开始下调盈利预期,这是除了估值之外影响股价的另一个因素。
增长压力导致盈利预期再次下调。继5、6月份互联网板块推动的一致盈利预期改善后,7月份以来,盈利修正为负值再次占据主导地位。在过去的六周里,2023年的盈利预测以人民币和港币计算分别下降了2%和3%,盈利压力高度集中在科技(硬件和软件)和房地产相关领域(房地产、材料和资本货物)。
半年报发布季已经全面启动。高盛预测,互联网和公共事业板块更有可能出现利好惊喜,但科技、地产和材料板块容易出现意外情况。主要受房地产相关发展的影响,高盛将MSCI中国的年度利润增长预期下调至11%(从14%),并预测MSCI中国指数的12个月目标为67(之前为70),到2024年6月的合理市盈率为10.7倍。
摩根士丹利华鑫基金也表示,从市场表现来看,白马股近日反复暴跌,部分是因为业绩,但大部分是因为个股,并不是普遍现象。对于中报业绩,由于二季度经济边际走弱,上中游行业承压,机构认为市场基本定价充足。上市公司整体业绩有望在第四季度有所改善。
市场信心是关键。
各大机构普遍认为,目前市场主要是信心问题。一方面,信心的恢复取决于经济本身的改善,这是一个慢变量,预计中期可以看到;另一方面,强有力的政策需要不断出台。
“一线城市房地产需求侧政策的放松,地方债务化解方案,以及进一步激活资本市场的措施,都是值得期待的重要政策。从历史上看,政策见底后,市场仍需要一个筑底过程来确认市场底部。”上述机构表示。
最近,一系列政策开始陆续出台。比如,近期央行意外下调MLF(中期借贷便利)利率15BP,更积极稳定人民币汇率;房地产政策也出台了。8月25日,据新华社报道,住建部等三部门发布《关于优化个人住房贷款住房套数认定标准的通知》。
易居研究院研究总监严跃进表示,此次政策由住建部、央行、金融监管总局联合发布,意味着政策组合拳继续出台,推动落实购买首套房贷,也呼应了7月住建部企业座谈会上提到的“落实个人住房贷款不认贷”的政策导向。
“观察目前中央和地方的政策,地方政策很多,尤其是一些二线城市,但市场还是期待中央有更统一的政策。”他表示,三部门出台的政策将对后续房市起到积极的提振作用,尤其是在“金九银十”阶段。
许多外资机构认为,这证明实质性的政策支持已经开始,但在提供更强有力的应对措施之前,中国股市将稳定在较低的交易区间。除了观察政策落实情况,可能在9月份召开的五年金融工作会议仍然至关重要。
据第一财经报道
深度
政策底到达市场底需要多长时间?
政策释放一系列大动作后,投资者普遍关心的是,政策底部确认,市场底部还有多远?真的能迎来反转吗?业内人士普遍认为,政策利好有望提振市场交易的活跃度和参与者的信心,但政策底部与市场底部之间存在一定的时滞。
一位摩根士丹利基金官员表示:“政策的密集出台导致市场情绪明显反弹。”。当前政策仍是影响市场的核心变量。政策底部扎实,投资者信心逐步恢复,有望吸引增量资金,带动市场企稳反弹。
谈到股市波动,应永基金相关人士表示,主要来自各种原因。“很难在一夜之间恢复市场信心。部分投资者获利了结情绪浓厚,增量资金仍在观望。”在其看来,虽然有降低印花税的利好刺激,但与15年来上一次降低印花税相比,目前a股扩容明显,市场整体反弹需要更多增量资金介入。另一方面,他也认为,之前外资持续流出的情况一直持续,人民币汇率走弱也在一定程度上压制了a股的反弹。“总体来看,在市场政策基础基本确立、盈利基础大概率形成、叠加外资流出可能放缓的背景下,A/H股未来表现可能值得期待。”
“短期来看,印花税下调有望对资本市场形成一定的情绪提振。”在华东某公投研究员看来,从中长期来看,这种提振作用是持续性的或相对有限的,市场中长期走势仍将与基本面回暖的节奏和情绪面的持续修复高度相关。
华西证券研报也指出,市场往往在“政策底”确认后出现反弹,但市场底部的构建往往不是一蹴而就的。市场对经济基本面预期的改善和投资者对资本市场信心的恢复是市场走出底部的主要动力。过度的悲观情绪可能在短期内得到修复,但上行路径的中枢还有待各种政策的逐步见效。
上官新闻
您的IP:10.2.73.106,2025-07-28 06:49:27,Processed in 0.22795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