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低利率市场背景下,终身寿险3.5%预定利率上调受到消费者青睐。7月,随着一项监管令,寿险产品的预定利率从3.5%下调至3.0%。目前增加的终身寿险卖的怎么样?世界上有哪些新产品?银保渠道的保险业务发生了哪些变化?
产品转换下的市场降温
“预定利率3.0%的终身寿险产品还是有消费者选择的。我现在的客户主要是年轻的父母,他们为孩子购买它们,以支付他们未来的上学和结婚费用。”招商银行某支行业务员王佳琪(化名)说。
相比7月份的火爆行情,8月份市场确实“降温”了。王佳琪透露,7月底的时候,每天10点左右就要蹲在电脑前抢名额。如果晚了,顾客可能会空手而归,但现在咨询的顾客明显少了很多。
“虽然收益不如以前,但这类产品还是比较安全的,可以保本保息,适合追求长期固定收益的投资。现在买也不迟。”王佳琪补充道。
另一家国有银行分行的客户经理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他说,“与定期存款、国债等保本理财相比,这类保险产品非常简单。合同里能写多少钱,收益和保本都考虑到了。所以很多客户赶在预定利率3.5%的保险产品停售前,购买了增加的终身。”
诚然,随着产品的切换,预定利率的下调对市场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不过,从8月份开始,不少保险公司都推出了新产品。一些主要保险公司也为预定的降息做好了准备。太平人寿总经理程永红在中国太平中期业绩会上表示,7、8月份的重点是培训主管以上管理层,增加员工数量;产品方面,7月初开始分红险产品培训。
在银保渠道,有哪些产品成功增加了终身寿险?王佳琪表示,目前招行主推的产品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增加的终身寿险,但预定利率已降至3.0%。还有分红险,保底收益2.5%,其余收益来自产品分红。参考以往分红,收益可达3.6%,但未来分红不保证。
相比预定利率3.5%的产品,新产品收益下降也在意料之中。资深精算师许表示,预定利率从3.5%降至3.0%后,按照目前的定价逻辑和保险公司的经营能力,很多产品的保障收益或实际收益会下降5%甚至更多。
业内普遍认为,7月份“爆单”之后,无论是销售端还是需求端,市场的恢复都需要一段时间。
监督并及时整改
目前整个保险行业的个险渠道仍然处于低迷状态。大型保险公司纷纷加码银保渠道,银行系保险公司持续发力。甚至一些外资保险公司也开始加入银保市场。商业银行作为销售渠道,面对巨额佣金收入,不断努力代销保险。
然而,在火热的市场下,监管出手敲响了预警。
日前,金融监管总局人身险司向多家人身险公司下发邮件,要求进一步规范银行代理渠道业务,严格落实按规定使用备案产品条款和费率的监管要求。
金融监管总局人身险司提出五点要求,要求各公司对通过银行销售的产品,审慎合理确定费用假设,根据公司实际情况、发展水平、盈利能力和管理能力,细化和完善费用结构。鼓励企业探索佣金费用延期支付,通过与业务质量挂钩,实现销售激励的长期可持续性。
此外,之前对车险市场的“报单一对一”的要求,也用在人身险市场。通过银行代理销售产品时,应根据监管要求在产品精算报告中明确说明费用假设和费用结构,并列出佣金上限。
财通证券研究报告指出,一方面,保险公司出于利润考虑,对降低其手续费率的诉求强烈;另一方面,目前监管已经通过文件下发了明确的指令,一+上报银行列出佣金上限,从政策层面规范银保手续费。预计后续银保业务手续费会有所降低,有助于保险公司降低负债成本。
IPG中国首席经济学家白文喜表示,规范和遏制银保渠道乱象是必要的,也是积极的。这可以有效保护消费者权益,防止不合理的费率和费用结构加重消费者负担,规范银保渠道业务,使消费者获得更加透明合理的保险产品和服务;也有助于促进保险市场的健康发展,加强保险公司的风险管理和监管合规能力。有必要澄清费用假设、结构和限制佣金的上限,以提高保险公司经营的透明度。
除了监管要求,还有地方行业组织自发成立公约抵制银保表外收费。日前,根据上海人身保险业务发展实际,上海市保险行业协会组织行业制定了《上海市人身保险和银行保险业务自律公约(2023版)》。制定保险业人事管理、业务规范、费用管理和自律管理的规定。并要求保险机构承诺不通过其他渠道和方式变相提高银保业务手续费,坚决杜绝银保“小账”。据今日北京商报报道
您的IP:10.2.73.106,2025-07-28 06:44:29,Processed in 0.30252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