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以“国家现代化与社会保障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的第十七届国际社会保障论坛在Xi安举行。本次论坛由中国社会保障学会、韩国社会政策学会、日本社会政策学会和西北大学联合主办。专家表示,面向未来的社会保障需要新理念、新思维,进而创新符合新时代要求的制度安排和新作为,才能在继续发挥其有效作用的条件下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
中国社会保障学会会长郑功成说,社会保障是人类现代化的产物,随着各国的现代化进程而发展。各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实践中有成功的模式,也有反面的案例,其根源在于社会保障的质量。社会保障只有遵循客观规律,适应国情,才能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和人民世世代代的福祉。
郑功成分析了全球社会保障面临的六大挑战:一是人口老龄化趋势明显加快;二是灵活就业逐渐成为主流;第三,第四次工业革命需要配套的社会保障体系;第四,人们的价值观更加多元化;五是地区不平衡、贫富差距依然严重;第六,世界正处于大变革时期,国际环境的不确定性增加。面向未来的社会保障需要符合新时代要求的新理念、新思维、创新的制度安排和新作为,在继续发挥其有效作用的条件下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
郑功成认为,高质量的社会保障制度至少要具备四个要素:一是符合公平正义原则,所有制度安排都有利于缩小社会成员的收入和消费差距,提高社会平等程度;二是真正的共建、共享、互助;第三,运行在法治的轨道上,能够以依法建立的成熟的制度安排,为所有社会成员提供清晰、稳定、安全的预期;第四,能够不断满足社会成员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实现可持续发展。
郑功成指出,中国正在全面深化社会保障改革。新一轮改革不再是过去简单的增量发展,而是需要通过优化制度结构,特别是责任分担机制和权利义务关系,重塑更加符合公平正义、共建共享原则的利益分配新格局,最终构建符合中国现代化要求、为共同富裕提供关键制度支撑的高质量社会保障体系。
西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雷小康认为,全球社会保障的覆盖面仍然有限,很多人没有或者只能有限地获得社会保障服务。这是因为在数字化和新业态的背景下,原有的商业模式发生了重大变化,传统的社会保障制度对所有劳动者的保护更具挑战性。为此,各国需要增加公共支出,通过各种渠道将资源用于社会保障,提高社会保障覆盖面,特别是将社会保障覆盖面扩大到非正规市场劳动者。(惠今)
您的IP:10.2.73.106,2025-07-28 11:10:59,Processed in 0.33809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