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年足以见证一个教育工作者的初心和热爱。
2000年6月,22岁的杨洋从四川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随后来到成都职业技术学院当专职教师,开始了他热爱的语文教学生涯。如果要对这23年的教学做一个总结,抛开各种荣誉称号和教学成果,杨洋说,其实她只关注一件事,就是如何把传统文化作为职业学校的公共课来教。
与专业课相比,“非主流”公共课在很多学生眼里并不“重要”。但是杨洋的公共课经常爆满。它不仅是全校出勤率最高的课程之一,也是学校公共课程改革典型成果的代表。
▲杨洋想让学生爱上传统文化。
她把VR培训搬到了公共教室。
从教以来,杨洋一直在努力改变一件事:如何打破学生对公共课“耍花招”的刻板印象。因此,她不仅担任成都职业技术学院语文、国学、天府文化等课程的专职教师,还主持全校语文课程的教学和教学改革的研究。
期间主持省级示范课程2门,省级示范教学团队1个,主持省、市、院级项目10余项,主编教材、专著8部,发表论文10余篇,在省级及以上教学竞赛中获奖10余次。她是同事眼中不知疲倦的“工作狂人”。
之所以要在课外花这么大的力气,杨洋说,不是为了“获得荣誉”、“获得奖项”,而是通过实实在在的教研改革,把公共课教好,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文化底蕴。
在她看来,在越来越重视基础教育和通识教育的今天,无论他的专业技能多么强大,如果缺乏文化常识和素养,他的批判性思维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更高层次的道德修养和精神追求都会大打折扣,而这些都是一个人除了专业之外的社会竞争力的集中体现。所以这门课对于学生来说,尤其是职业学校那些擅长技能的学生来说,显得尤为重要。
▲课堂上的杨洋老师如何激发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让各专业的学生都有所收获?杨洋首先尝试了两方面的改革。
首先,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利用信息技术和线下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不同于传统课堂的照本宣科式授课,杨洋为当今的“网络原住民”打造了“资源+工具+体验”的信息化课程。
具体来说,课前建议学生使用“古诗词网”等翻译鉴赏工具,克服古文学习的“写作障碍”,再借助VR虚拟仿真设备等信息资源,克服古文学习的“理解障碍”。同时,她还开设了“第二课堂”,组织诵读国学经典、非物质文化进课堂等活动,加深了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实现了知行合一。
不仅如此,杨洋还将公共课与专业资源对接,解答了同学们“学了有什么用”的困惑。
以一个大一新生的“金沙文化课”为例。学生们不是简单地在台下听课,而是走进学校的VR实训室,拿着手写笔,戴上VR眼镜,观察太阳神鸟的立体金饰和面具...并在杨洋的指导下撰写专业报告。
“不同专业的学生关注点不同,比如旅游专业的学生会琢磨如何让导游词更吸引人;设计专业的学生将从文化符号入手,在古老精美的文物中感受艺术之美...目的是将传统文化与专业知识相结合,传递知识。”
▲杨洋和教室里的学生一起进入职业教育的“黄金时代”。
坚定她走下去的信心。
在谈到为什么选择在职校教“非主流”公共课时,杨洋回忆说,2000年6月,她从四川师范大学毕业后,很多同学都选择去普通中学教书,她当时也有很多选择。当时成都职业技术学院还是一所中等职业学校。“我其实是一个简单的理想主义者。我感觉这里的学生没有考这门课的压力,也不用为了考试和深造而学习。
23年过去了,杨洋的教学成绩没有辜负她当初的选择。现在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让她更有信心走下去。
她说,当前职业教育轨道的变化令人振奋。特别是2022年以来,新职业教育法的实施,使职业教育的内涵式发展路径更加清晰,职业教育进入了发展的“黄金时代”。“过去职业教育学生学习的终点是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现在他们毕业后可以选择就业,他们有更多的机会继续深造,实现自己的理想。"
另一方面,她认为高职生的变化也很大。回忆起当班主任的最初几年,杨洋一直坚持,做老师要坚持教育初心,不能用世俗的眼光去定义职校生。在她眼里,中考和高考没有失败者。他们只是在人生的某个阶段站在了不同的起点。“班里的同学一开始都不自信,还得过学校优秀班集体和成都市优秀班集体。我能看到他们眼中的光芒,我很欣慰能感受到阳光成长的力量。”
如今20多年过去了,杨洋最欣慰的是,坐在教室里的少男少女,有的进入了大企业,成为业务骨干或管理者;有的成了技术能手,受人敬仰的劳动模范;还有人自己创业,自己开公司...可以说大部分都实现了自己的“小梦想”,成为了不平凡的普通人。
每年教师节前夕,杨洋的手机里总是塞满了学生的祝福短信和近况分享。这时,她会感叹:作为学校里一名“非主流”的公共课老师,这真的是她最幸福的时刻。
红星新闻记者李玉新
据受访者称
编辑李
您的IP:10.2.31.189,2025-07-29 17:33:36,Processed in 0.21944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