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一线员工拥抱数字化转型
最初,港口附近的SAIC乘用车生产基地计划每小时生产40辆汽车。在不增加额外设备和扩建工位的情况下,通过植入生产管理、设备管理、质量管理和精益管理等数字化系统,充分挖掘内部潜力。目前每小时可生产45辆汽车,单车能耗同比降低3.8%,单车物流成本降低6%,潜在呆滞库存资金降低2%,订单生成到交付时间从11天减少到8天。
这些成绩来之不易。“搞智能工厂,员工其实一开始就被排除在外,尤其是一线管理人员,因为之前隐藏的问题及时暴露出来,意味着一线管理人员需要面对更多的问题去解释和处理,而没有好的制度支撑,他们的压力很大。”
SAIC乘用车制造工程部工业工程总监郑松表示,基于这一实际问题,在建设智慧工厂时,数据不仅要供领导使用,还要赋能一线管理人员,让最基层的执行端通过无纸化、自动化报表和相关工具减轻负担,让一线管理人员找到责任人,主动介入并拉动责任方自身,快速解决影响生产的各种问题。
SAIC临港客车厂。SAIC振华重工也面临同样的问题。“把一个项目的数据从头到尾连接起来,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有些部门在某些环节可能会增加工作量,降低工作效率,但对提高公司整体效率有很大帮助,所以要做好沟通协调工作。”振华重工高级数字化官、科技与数字化部副总经理赵子健认为,大企业有很强的惯性思维和路径依赖,改变一种新的生产方式会有影响。所以数字化转型一定是“顶级工程”,这样才能共建。
另一方面,数字化转型也要贴近基层员工。随着数字化转型的深入,数字化体系逐渐优化,原来分散的资源现在全流程的串通起来提高生产效率,员工会越来越接受数字化。
“以前其实是自上而下的改造,但效果可能不是最好的。现在我们正在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全面规划数字化转型。这两年,员工对于数字化转型的心态也发生了变化。他们过去不愿意,现在他们正在拥抱转型,因为数字化可以帮助他们有效地解决问题。"
郑松表示,智能工厂的推广一定要考虑一线用户的心态,让一线员工愿意使用,更好地帮助一线员工解决问题,让系统发挥最大效用。一些企业的数字化转型偏离了原来的思路,往往是因为领导愿意用,基层员工不愿意用,忽略了基层员工的心态和数据的维护。数据维护需要基层员工的后续管理。没有数据录入的规范性、及时性、准确性和高效性,缺乏对数据的趋势分析和闭环管理,数字效果就会被削弱。
2020年,振华重工大型港口机械箱形梁钢结构智能车间获评上海首批20家智能工厂。
避免“面子工程”,生搬硬套。
振华重工科技与数字化部总经理杨玉华认为,在工厂的数字化转型中,应该设定“一跳就能搞定”的目标。“不然目标定得太高不现实,很多人会躺平。”数字化转型不是一个面子工程。围绕主业提质增效,关键是提高效率,产生效益。
原则上不搞管理落后的信息化;不把落后的工艺流程自动化,而是做好精益管理和精益技术,减少浪费,持续改进,不断提高制造水平;不要在不具备数字化、网络化的基础上直接搞智能化。目标和路径要明确。在实施过程中,需要突破横向的部门墙和纵向的“温度墙”。“高层很热情,到了中层会变暖,基层会变冷。”因此,有必要将精益理念转移到基层,成为公司文化的一部分。管理层也要体现契约精神,项目落地后激励要及时、刚性兑现,建立揭榜、颁奖等激励策略,用制度保证员工的数字化转型。
数字化转型项目领导团队的选择也有讲究。SAIC乘用车制造运营中心制造运营管理总监王欢认为,企业必须有一个相对专职的机构,了解目前智能制造的成熟度和痛点,以多维度的因素规划蓝图,分步实施。在担任SAIC乘用车制造工程部工业工程总监之前,郑松做过车身规划和工业工程,也做过三年SAIC乘用车临港生产基地总监,了解工厂的运营和需求,避免数字化转型的虚假需求。
此外,郑松表示,市场上也有通用的数字化转型工具和方法。“植入到自己的企业中也不是不可以,但是需要一些适应性的分析和调整,让工具和方法发挥最大效用,因为很多软件都是站在辅助领导管理的角度,忽略了员工如何及时有效地管理数据。”
光明乳业也表示,要根据自身发展模式和行业特点,走自己的智慧工厂建设之路。光明乳业智能制造工厂属于传统行业的流程智能制造。由于行业和企业之间的特点不同,很难找到可以借鉴的经验或现成的模式。即使有些供应商在其他企业有成功的经验,也很难复制使用,只能靠自己试错。
光明乳业一开始试图更多依靠供应商,现在更多依靠自己的团队。只有自己的团队才能真正了解公司的经营状况,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技术是通用的,发展模式是独特的。首先要认清自己模式的特点,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和方案。
目前,SAIC的数字化转型还面临着另一个问题。在企业自身数字化到供应链生态圈数字化的过程中,要做到数据透明还是比较难的。汽车制造的供应链系统庞大而复杂,涉及数千家零部件供应商。郑松介绍,SAIC建立了供应链生态系统,赋能中小企业建设轻量化数字化工厂,推动数据共享、高效生产调度、制造协同和质量前置。然而,对于数据的互操作和统一,每个供应商都有自己的想法。未来需要在云生态、数据平台等方面达成共识,互相认可工具和手段,实现效率最大化。
结束
资料来源:上海大学研究
“网信上海”是上海市互联网信息办公室的官方微信账号,权威发布上海互联网治理信息,及时回应上海热点网络舆情事件。
您的IP:10.2.31.189,2025-07-29 17:08:23,Processed in 0.14378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