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文章 楼主

《博物馆之城》第二季——中华文明探源季收官之旅 单霁翔带队探源中国玉文明

版块:娱乐   类型:普通   作者:seo推广   查看:81   回复:0   获赞:0   时间:2023-10-04 04:17:36

    由450年持续酿造的国窖1573独家冠名播出的《博物馆之城》第二季——中华文明探源季,第十二期将在今晚和大家见面。本期节目由探源导师单霁翔、王巍,带领探源团成员王昱珩、李杰、郑璐,从寻找一块特别的玉石开始,探寻中国人与玉在九千年之间相互雕琢形成的,独特而灿烂的玉文化。玉文化传承是我们中华文明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溯源”中国玉文明,对中国古代文明传承有着重要意义。

  探知玉概念 认知玉文化

  建立于1916年的中国地质博物馆,是第一个由国人自己建造的公立自然科学博物馆,距今已有一百多年历史,馆内藏有标本五十五万余件。本期节目,探源团根据探源箱内线索的指引来到中国地质博物馆一睹美石的风采。由于馆内珍藏了大量的美石,有田黄、翡翠、岫玉、和田玉、绿松石、芙蓉石……,成员们无法辨别种类,在中国地质博物馆副研究馆员徐立国的讲解下得知,玉石属于宝石,宝石不一定是玉石,从中国传统文化来讲,宝石和玉石是有重叠的两个概念;从自然科学角度来说,宝玉石分为宝石和玉石两大类,那么宝石和玉石该如何区别呢?并且中国有四大名玉的概念,和田玉、绿松石、独山玉和岫玉,其中独山玉与翡翠相似,该怎么用肉眼分辨呢?乾隆皇帝最喜欢和田玉,曾用两千多块和田玉装饰乾隆花园的倦勤斋,为什么乾隆皇帝比较喜欢和田玉呢?今晚的节目将为您一一解答!

  一块玉是如何传播到中国大地不同的区域,构建其广泛的文化认同、夏王朝认同?带着这个问题,探源导师单霁翔、王巍,和探源团成员李杰前往中国历史研究院考古博物馆,在宅兹中国展厅中寻找答案。在这里,探源导师王巍首先介绍了玉璋。玉璋因其造形两边有扉棱,俗称牙子,又叫牙璋。玉璋形状的设计有着什么样的原理呢?接着,探源导师王巍讲解了第二件文物,河南二里头遗址出土的绿松石龙形器,龙体本身长64.5厘米,用两千多片薄仅一毫米左右的绿松石镶嵌而成。但绿松石龙形器出土的二里头遗址附近并没有发现绿松石,这些绿松石从何而来呢?同和绿松石、龙相关的国宝级文物——嵌绿松石兽面纹铜牌饰,是世界最早的金镶玉,古时是如何将青铜和绿松石粘嵌一起的呢?

  解析玉工艺 赏析玉国宝

  鬼斧神工般的古代玉器究竟是如何被创作出来的?探源团试图从流传至今的现代治玉中,寻找到传统工艺的影子,于是探源团去往北京市工艺美术高级技工学校,拜访曾参加国礼设计与制作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王希伟。王希伟老师向探源团展示做工程度和难度都是国宝级的作品——九龙献瑞花薰,并解说了玉器雕琢工艺,从相玉、开料、磨坯、细雕到光亮,大概五道工序,每一道工序里又分许多小工序。但古时无论是制作的工具还是制作技艺都没有现在这么发达,也没有机械化作业,是怎么制作出如此精美繁复的艺术品?现场探源团在王希伟老师的指导下参与了原石画图、玉扣钻孔两道工序,谁的表现更胜一筹呢?

  时至今日,国宝级的文物仍在不断创新发展,新建立的国家十三五文化重点工程——中国工艺美术馆(又叫: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中就藏有国宝级的玉雕作品。这里主要用于收藏、研究、宣传、展览和进行交流中国工艺美术珍品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通过这些作品的展示表达和传递出我们中华民族,自古就有的审美观和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现馆藏四件翡翠国宝,翡翠山子岱岳奇观、翡翠插屏四海腾欢、翡翠花篮群芳揽胜、翡翠花薰含香聚瑞,这四件为什么称之为国宝呢?又为什么会用翡翠做国宝?锁定今晚节目,一起揭秘吧。

  玉的发展贯穿了我们中华民族发展史的全过程,从最初短暂的作为生产工具到形成玉文化进入人的精神世界,玉的内涵也在发展中一直不断丰富着,“以玉为礼”、“金玉良缘”、“君子如玉,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直到现在,这些玉文化依旧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玉文化的发展传承深刻体现了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和辉煌灿烂。

  随着本期“玉见文明”的播出,文博探秘类文化互动真人秀《博物馆之城》第二季——中华文明探源季也到了收官之际。本季节目自播出后一直受到了各平台观众的好评。

  寻源而来,探源而行。今天21:30,锁定北京卫视《博物馆之城》第二季——中华文明探源季收官之旅,探寻独特灿烂的玉文化,感悟重器千秋与光同尘。


免责声明:

 
回复列表
默认   热门   正序   倒序

回复:《博物馆之城》第二季——中华文明探源季收官之旅 单霁翔带队探源中国玉文明

Powered by 7.12.10

©2015 - 2025 90Link

90link品牌推广 网站地图

您的IP:18.191.207.122,2025-05-03 23:23:58,Processed in 0.29412 second(s).

豫ICP备2023005541号

头像

用户名:

粉丝数:

签名:

资料 关注 好友 消息
免责声明
  • 1、本网站所刊载的文章,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仅供参考和借鉴。
  • 2、文章中的图片和文字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尽快处理。
  • 3、文章中提到的任何产品或服务,本网站不对其性能、质量、适用性、可靠性、安全性、法律合规性等方面做出任何保证或承诺,仅供读者参考,使用者自行承担风险。
  • 4、本网站不承担任何因使用本站提供的信息、服务或产品而产生的直接、间接、附带或衍生的损失或责任,使用者应自行承担一切风险。

侵权删除请致信 E-Mail:345425126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