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科
自5月以来,随着北半球夏季的到来,极端的高温席卷了东南亚。5月13日,老挝琅勃拉邦出现43.5℃高温;5月14日,泰国曼谷气温达到41℃;新加坡的气温达到37℃,追平了40年前创下的最高纪录...
高温期间,中午和下午街道上行人稀少,城乡安静,像“白夜”。这让人不得不感叹,全球变暖正在深刻影响各地的宜居性。
全球变暖对区域宜居性的影响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2015年,麻省理工学院研究小组在《自然气候变化》上发表论文,西亚和阿拉伯半岛的湿球温度超过35℃,当湿球温度达到35℃时,人类在无保护环境中的生存时间只有6小时。因此,该地区的宜居性将面临严重的考验。
2017年和2018年,研究小组将分析区扩展到南亚和华北平原。这两个地区人口密集,农业发达。由于全球变暖和农业灌溉因素,夏季湿球温度超过35℃的日数将大幅增加,华北平原将成为热浪入侵的重灾区,极大地影响了中国近4亿人的宜居性。
哈佛大学2022年的一项研究提出,超过103个热指数是“危险”,超过124个是“极端危险”,并分析了实现“危险”和“极端危险”的日变化。当“极端危险”时,人们很容易中暑,并在几个小时内死亡。
该研究预计,到2100年,印度、撒哈拉以南非洲和中南美洲的热带地区每年大部分时间都处于“危险”的高温水平,“危险”的高温日数可达200天以上。对于中纬度地区来说,每年都会出现罕见的致命热浪。作者预计,美国东部和中部、中国东部、中亚和澳大利亚等中纬度地区每年将有几十天甚至近100天的“危险”高温天气,中国东部地区的“极端危险”高温天数将达到10天以上。这些地区的宜居性将受到高温的极大影响。
今年4月,世界气象组织(WMO)根据发布的年度报告,2022年的全球温度比工业化前高1.15℃(1850-1900年)。值得注意的是,全球升温不是以“一、二、三步走”的形式出现的,而是以极端高温事件层出不穷、不断出现的形式出现的,可能会大大打破以往的历史纪录。
在高温环境下,人体会通过出汗等方式降温。然而,在中国南方,特别是长江沿岸,空气湿度非常高。夏季空气湿度过高时,会影响人体的出汗过程,从而降低散热能力。如果人体不能有效调节体内的热平衡,就会出现心力衰竭、肺水肿、膜系统损伤等一系列热应激反应,可能导致死亡。因此,雨季结束后,长江流域的湿热环境很容易影响健康。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我国夏季臭氧已成为各地区的主要污染物,尤其是在晴天和炎热的天气。空气污染与极高温的叠加大大增加了呼吸系统和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全球变暖不仅带来极高的温度,还带来灾难性的“全套”。全球变暖带来了重要的“湿、湿、干”效应,即原湿地区降水较多,原干旱地区干旱较多;从季节来看,湿雨季节洪水更严重,干旱季节干旱更严重。根据联合国防灾减灾署发布的《灾害造成的人类损失2000-2019》,在过去的20年里,洪水灾害增加了134%,除了极端高温事件大幅增加232%外、风暴增加了97%、山火燃烧增加46%、干旱事件增加了29%。
随着夏季的到来,北半球极端高温的肆虐将成为常态。世贸组织呼吁政府提前预警,并尽快采取行动。
对于各级政府和管理部门,在提供准确、及时的天气预警和预报的同时,还应保护弱势群体、户外和高温天气工人的合法权益,建设和提供公共暑假中心。特别是在高温橙色和红色预警期间,应开放公共活动中心、图书馆等场所,鼓励购物中心、办公楼和商业机构向公众开放。对公众而言,应注意并及时更新各种预报和预警信息,以降低中暑风险。
随着全球变暖的加剧,未来20-30年全球气温将不可避免地继续上升。确保城乡宜居,加快相关基础设施的改善和建设,提高社会应对极端高温天气的能力,将是全球高度重视和采取积极行动的紧迫课题。
(作者是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员)
您的IP:3.144.115.20,2025-05-06 00:30:00,Processed in 0.03415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