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韩扬眉
5月22日是中国著名数学家陈景润诞辰90周年,也是陈景润关于哥德巴赫的猜想。 在哥德巴赫猜想研究中,这一结果仍然保持着世界领先水平。同日,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所举办了纪念会议和陈景润学术思想研讨会,全面回顾陈景润的杰出学术成就,认真感受他致力于研究、简单、真实的科学家精神,深入学习他愿意孤独、攀登、致力于科学的精神。
数学家如何成为激励一代又一代年轻人的科学“明星”?陈景润的故事在院士、专家和年轻一代的记忆中慢慢展开。
“摘下数学皇冠上的明珠”
陈景润于1933年5月22日出生于福建省福州市。15岁时,他在福州英华中学学习,决定致力于数学。受中国科学院院士沈元的启发,他对哥德巴赫的猜想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然后在厦门大学数学系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出头的陈景润带着“摘下数学皇冠上的明珠”的雄心壮志走出校园。然而,迎接他的不是光明平坦的道路,而是荆棘丛生的坎坷道路。
在中国科学院院士杨乐看来,“不屈不挠”是陈景润最重要的品质。“他年轻时就设定了崇高的目标,许多挫折是我们无法想象的。但无论他遇到多少挫折,他都没有说他不做数学研究,而是一直朝着这个目标前进。”
在厦门大学工作期间,陈景润经常发出空袭警报,需要避开防空洞。陈景润将华罗庚新出版的《堆垒素数论》撕成一页,每次在口袋里放一两页,以避免空袭或在图书馆工作时学习。
1966年,陈景润在《大偶数表是一个素数和一个不超过两个素数的乘积之和》的论文简报中证明了哥德巴赫的猜想 结果,哥德巴赫猜想的证明大大提高了一步。但由于这只是一份摘要报告,这一结果并没有引起广泛的关注。
20世纪70年代初,科研工作逐渐恢复,但正式投入工作的科研人员却寥寥无几,陈景润就是其中之一。
当时,尽管陈景润很年轻,但他的身体已经严重受损。当他到达医院时,医生看到他的身体状况,立即给了他一张完整的假条,但陈景润没有休息。
“陈景润不仅日夜在想哥德巴赫的猜想,还在做‘1’ 2’,最终克服了最后的困难。”杨乐回忆说,1973年,陈景润在《中国科学》上发表了“1 2”将大量的推理和计算浓缩成只有20页左右的证明。“证书发表后,立即得到了分析数论专家的高度评价,认为陈景润已经将筛选方法应用到了极致水平。”
“成为一个时代的精神象征”
后来,许多科学家或多或少都受到了陈景润青春期精神的鼓舞和启发。
周向宇,中国科学院院士,12岁左右,看到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记录了陈景润勇攀登科学高峰。他说:“这让我觉得学习数学和学习数学是非常光荣的。纪念陈景润就是以他为榜样,弘扬他留下的精神遗产,为数学研究做出贡献。”
中国科学院院士张平说,陈景润的学术成长道路崎岖不平,但他坚持不懈地攀登了数学的顶峰。他对中国数学界和中国社会的影响和贡献远远超过了他的研究工作本身。
张平说:“一个数学问题在中国家喻户晓。一位数学家已经成为人们钦佩的科学‘明星’和一个时代的精神象征。陈景润的数学成就和科学家精神激励了几代年轻人努力工作。”。
“树起了一座珠穆朗玛峰”
中国科学院院士马志明说:“陈景润为我们建了一座珠穆朗玛峰。”。与他相比,我们的困难太小,我们的努力太远。也许我们无法企及“这座珠穆朗玛峰”,但只要我们决心攀登科学高峰,我们就有机会攀登顶峰,或者“沿途下蛋”取得成就,为科学事业做出贡献。
中国科学院院士席南华说:“陈景润的工作为我们树立了标准,今天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在学术界,喧嚣和廉价的东西很快就会被遗忘,只有卓越的成就和精神才会永存。”。
为纪念陈景润的杰出贡献,弘扬他不畏艰难、热爱数学的奋斗精神,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大学教育基金会联合成立了“陈景润奖”,奖励和表彰40岁以下青年人才在中国完成的数学理论和代数方向的杰出成就。今年是第一次评选。
陈景润的妻子昆和儿子陈由伟出席了当天的纪念会议。2022年,陈由伟成立厦门陈景润科学基金会,旨在资助科学教育研究,奖励优秀科学教育工作者和突出科研贡献者,资助科学技术交流和科学人才选拔培训,帮助中国成为世界级的科技强国。
您的IP:18.191.235.161,2025-05-05 16:16:47,Processed in 0.03585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