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记者崔雪芹)5月21日,北京大学举行了“创新自信的历史诠释——回顾20世纪中国科学的重大创新成果”主题对话活动。该活动由北京大学科技与医学史系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士韩启德主持。北京大学讲座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田刚作为对话嘉宾,讨论了20世纪中国科学史上具有世界影响力的重大成就。
田刚在现场提问中收到了三个问题:中国数学研究与西方之间的差距有多大?为了满足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中国数学研究需要解决哪些重大问题?你对数学人才的培训有什么建议?
田刚说,近年来,中国数学研究的发展趋势非常好,但与西方相比仍存在一定的差距。目前,中国数学在某些方向上处于国际前沿,但在其他方向上仍存在不足。”近年来,政府和大学都在努力支持一些新的、缺乏的项目,鼓励年轻人尽快进入国际前沿。”田刚说。
在田刚看来,中国的数学研究需要在两端努力,以服务国家重大战略。他说,数学研究分为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一方面,数学应该探索人类认知的边界,这主要是理论上的。但他认为,“数学不是以有用为起点的,后来发现有用的研究也需要一定的时间来检验”。另一方面,在目前的情况下,一些需要解决的“卡脖子”问题和着陆问题可能需要将数学应用到具体问题中。“这就要求一些数学研究人员或应用数学人才很好地交叉和交流本学科和工程等其他学科。”
至于数学人才的培养,田刚强调,数学强国的建设需要一批优秀的年轻人参与数学研究,成为新一代的数学家,这需要数学家在人才培养上投入更多的精力。此外,田刚认为,年轻学者的数学研究和当前的数学教育都应该鼓励“去功利化”。“我们应该根据自己的兴趣,坚持不懈,专注于学习。”
在随后的交流中,田刚也回应了“中国人什么时候能取得菲尔兹奖”的问题。
他说,目前,中国年轻数学家已经取得了一些优异的成绩,甚至“达到了菲尔兹奖”。田刚强调,无论他们是否获奖,他们都应该看到“一群优秀的年轻数学家确实取得了非常好的成绩”。“我认为等待的时间不会太长,”他说。
您的IP:18.117.156.19,2025-05-05 16:44:24,Processed in 0.03108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