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中国白海豚。
■本报记者 张晴丹
中国至少有8个现有的中国白海豚地理种群,但它们的保护和管理仍然面临着巨大的困难和挑战。
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海洋哺乳动物研究团队(以下简称深海研究所研究团队)总结了中国水域白海豚保护研究的进展,系统梳理了过去30年中国白海豚种群生态学、遗传学、生物地理学的重要研究成果,总结了种群分布模式、连接性和差异化的保护基线信息,为中国白海豚的保护管理和下一步的保护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近日,《水生资源保护:海洋与淡水生态系统》在线发表了相关研究。
提高栖息地保护区的空间覆盖率
通过整合1990年以来公开发布的实地调查数据,研究人员发现,中国至少有8个现有的中国白海豚地理种群,确定的中国白海豚分布面积约为1.54万平方公里,仅占《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评估该物种在中国总分布面积的15.8%。
据统计,在中国东南沿海中国白海豚的分布范围内,有15个海洋保护区以该物种为旗舰物种或主要保护对象。然而,这些保护区的总面积仅为1462平方公里,占中国白海豚总分布面积估计的9.5%。
“这样的空间覆盖率远远不足以为中国白海豚的当地保护提供足够的支持。”论文第一作者、深海研究所研究小组刘明明博士指出,并非所有地理种群都被保护区覆盖,如海南种群、宁德种群及其栖息地。
刘明明建议进一步开展栖息地保护工作,尽快建立或扩大现有的海洋保护区。在未来建立海洋保护区或国家公园时,应优先考虑覆盖中国白海豚的关键栖息地,特别是那些完全不受保护的地区。
此外,刘明明表示,根据2030年海洋生物保护的国际覆盖目标,中国白海豚栖息地保护区的空间覆盖率应尽快大幅提高。
扩大有效种群规模
通过对不同地理种群的照片个人识别库进行交叉比较,可以分析不同地理种群之间的个人交流。基于这种方法,深海研究所的研究团队发现了一个非常令人担忧的情况,即在中国8个已知的地理种群中,至少有6个没有检测到跨地理种群的个人交流。
在8年跨度和个人识别率接近100%的情况下,台湾西海岸的厦门-金门种群与地理距离仅超过170公里,几乎没有个人交流。巧合的是,在海南西南部、湛江东部、北部湾(三娘湾亚群体)和珠江口四个地理种群之间没有重复识别个体。
根据我国4处地理水域采集的103个样本,一项最新的遗传学研究初步证明,我国水域中国白海豚的遗传多样性水平较低。
论文通讯作者、深海研究所研究团队研究员李松海说:“中国现有的几个地理种群可能是由同一祖先迅速扩张和分化而来的。不同种群之间有一定程度的遗传分化,但分化程度明显低于孟加拉湾和泰国湾种群。”。
在澳大利亚东部水域,一些学者在8个地理区域收集了159个生物样本,并进行了线粒体DNA遗传分析,其主要结果与中国高度相似,包括中国白海豚骆驼海豚动物地理隔离和遗传瓶颈效应可能很常见。
无论是基于摄影识别的个体交叉比较结果,还是遗传比较研究结果,都表明中国白海豚不同地理种群之间的连通性很差,地理种群之间可能没有个体交流,地理种群中的个体交流也不多。
“造成这种情况的机制极其复杂,包括物种本身近岸生活和活动能力有限的原因,以及自然地理屏障和近岸人类活动的影响。李松海说:“今后,保护管理工作应重点关注中国白海豚遗传多样性、种群间连通性和有效种群规模的增加或保持,有效缓解渔业误捕、栖息地丧失/退化、航运等几项主要近岸人类活动对中国白海豚生存的不利影响。”
设立独立保护管理单位
在形态学和行为学研究中,研究发现,从不同水域收集的中国白海豚骨骼标本在颅骨特征和脊柱数量等骨骼特征上可能存在差异。
在外观形式上,中国白海豚的皮肤颜色、色素沉着模式等可识别特征存在广泛的地理种群差异。在声学行为方面,研究结果表明,中国白海豚哨声信号存在一定程度的地理差异,表明该物种在不同水域的声学环境可能存在差异化的适应机制。
类似地,中国白海豚的不同地理种群也表现出集群规模和栖息地利用策略的行为差异。地理环境特征、食品资源、人为干扰等关键因素可能是决定不同水域中国白海豚行为差异的重要驱动因素。
李松海说:“对于中国白海豚等近岸分布、家庭狭窄的物种,我们推测不同地理种群之间存在复杂的种内分化,导致遗传学、形态学、行为学等广泛的地理差异。”。
李建议将已知的地理种群设置为独立的保护管理单位,通过分为不同的地理种群或亚种,有效评估每个地理种群的威胁,明确不同地理种群的主要生存威胁因素,而不是将所有地理种群简单地分为单一物种进行评估。
相关论文信息:
https://doi.org/10.1002/aqc.3930
您的IP:13.58.199.13,2025-05-05 11:47:27,Processed in 0.04152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