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2月的新浪演播室里,空调呼呼作响,褚达晨捏着白棋的手心微微沁汗。对面坐着的金立董事长刘立荣刚落下黑子,棋盘上小林流布局的压迫感扑面而来。这位物理学博士不知道,五分钟后他将以一招"量子纠缠式"的落子,让观战的俞斌九段拍案叫绝——这局棋,竟成了两代围棋人思维碰撞的绝佳切片。
场景一:大学自习室的午夜对弈
1993年的中国科技大学自习室,日光灯管在头顶滋滋作响。刚拿下应氏杯大学生围棋赛资格的褚达晨,正盯着棋盘复盘白天输给王亦青的棋局。突然,窗边传来窸窣声——俞斌九段猫着腰翻窗进来,惊得他钢笔都掉在了地上。
"小褚,你下午那手三三点角太保守了!"俞斌指着棋盘,"这时候应该..."说着抓起黑子直刺中腹。两人在堆满《量子力学导论[](@replace=10001)》的课桌间摆开战场,直到看门大爷举着手电来赶人。这场意外教学,让褚达晨第一次领悟到"进攻才是最好的防守"的围棋哲学。
场景二:商界棋王赛的思维降维打击
时间闪回2015年那场经典对决。当刘立荣祭出黑棋"小林流"时,褚达晨的白棋突然在四路点出看似散乱的"量子纠缠阵"。俞斌作为裁判长,看着这个物理学博士在棋盘上布下的迷阵,忽然想起二十年前教过的天台少年——那些用数学思维解构定式的夜晚。
"这手肩冲看着全是破绽,实则暗藏杀机啊!"俞斌指着直播屏幕解释。果然,褚达晨后续的包抄鲸吞,正是利用了对手对"完美阵型"的执念。就像他研究量子叠加态时说的:"混乱中自有秩序,缺陷里藏着生机"。
场景三:斯坦福实验室的围棋推演
2005年的硅谷深夜,实验室的白板上还残留着薛定谔方程。刚拿到物理学博士学位的褚达晨,正用蒙特卡洛算法模拟棋局。他突然顿悟:围棋的厚势就像量子场,看似虚无却决定着粒子的运动轨迹。
"当年俞老师那手'无理棋',原来是在创造势能啊!"他抓起电话想打越洋长途,才发现国内已是清晨。这个发现后来被他写进《围棋与量子博弈[](@replace=10002)》的论文,而彼时的俞斌,正在北京带着女队备战亚运会,用"局部劣势换取全局优势"的策略训练队员。
场景四:天台围棋基地的传承课堂
2022年的天台山雾气缭绕,刚落户的国家队训练基地里,俞斌指着大屏幕上的棋谱:"这手棋就像褚博士当年..."话音未落,视频连线的褚达晨突然插话:"俞老,您这比喻不准确!应该说是量子隧穿效应..."
台下00后小棋手们哄堂大笑。两代棋人一个讲"气合",一个谈"概率",却都在教孩子们如何把劣势转化为机会。就像褚达晨在赛后采访时说的:"围棋教会我用多维视角看问题,做企业跟下棋一样,要敢在别人觉得危险的地方布局"。
个人观点:棋盘上的思维迁徙
看着两代棋人从物理实验室吵到商界棋坛,我突然明白围棋传承的密码:真正的棋道不在定式里,而在解决问题的思维迁徙中。俞斌用天台人的硬气教会后辈"敢打敢拼",褚达晨用量子思维演绎"乱中取胜",看似南辕北辙,实则都在破解同一个命题——如何在不确定性中把握先机。
就像那盘经典对局,当褚达晨的白棋最终锁定胜局时,俞斌看着棋盘喃喃:"这哪是下棋,分明是在解偏微分方程啊!"或许,围棋传承的真谛,就在于让每个时代的高手,都能带着自己的"解题工具"来棋盘上过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