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出来你可能不信,现在全国每装10个摄像头,7个都贴着海康大华的标签。这两家为啥能坐稳铁王座?三个绝活不得不提:
1. 全产业链把控
从芯片研发到摄像头组装,从AI算法到云端存储,人家把整个链条都捏在手里。就像开饭馆的既种菜又养猪,成本压得同行直跳脚。
2. 政企双线通吃
政府天网工程拿单到手软,企业园区项目又赚得盆满钵满。去年某省会城市雪亮工程招标,海康硬是包圆了3.8万个摄像头的大单。
3. 海外闷声发财
别看老美整天嚷嚷制裁,大华在非洲市场已经铺开200多个智慧城市项目。迪拜世博会的安保系统,就是他们给搭的台子。
现在入局的小年轻们可不傻,都盯着三个突破口下狠手:
1. 专攻细分场景
做不了全科医生就当专科大夫。有家公司专给养猪场装AI摄像头,连母猪产崽都能自动报警,三年拿下全国30%的养殖场份额。
2. 玩转订阅服务
不卖硬件改卖服务,就像健身房办年卡。某AI安防初创公司搞出"每路摄像头每月9块9"的套餐,两年圈了5万中小企业用户。
3. 抱紧大腿取暖
听说华为的昇腾芯片现在成了香饽饽,十几家二线品牌抢着定制解决方案。这就好比开奶茶店用喜茶的配方,自带流量还省研发费。
十年前还风光无限的AXIS、博世们,如今市场份额只剩个零头。三个致命伤要了老命:
1. 政策铁幕挡道
政府项目现在明文规定要用国产化方案,外资连投标资格都拿不到。某北欧品牌去年在华东丢了连续7个智慧园区单子,区域经理直接辞职转行。
2. 价格战玩不转
同样功能的网络摄像机,国产卖800,外资敢标价3000。深圳华强北的贴牌货,能把瑞典进口货逼到跳楼甩卖。
3. 本土化是硬伤
老外的系统连中文操作界面都做得磕碜,更别说适应国内奇葩需求。有家德国公司的门禁系统,死活识别不了东北大哥的貂皮大衣,笑掉大牙。
个人觉得这行业要上演"三国杀":
1. 传统派继续吃政企老本,但得防着被AI新贵挖墙脚。听说海康最近狂挖算法工程师,年薪开到百万都不眨眼。
2. 创新派得尽快找到盈利模式,不能老靠投资人续命。某AI公司去年融了10个亿,结果90%都砸在政府关系维护上。
3. 跨界派可能才是终极BOSS。小米的智能家居安防套装,今年双十一卖爆100万台,传统厂商看着直流口水。
要说真心话,现在安防行业就像火锅店扎堆的美食街——看起来红红火火,实则淘汰赛刚开场。能活到最后的,要么有独门秘方,要么会玩花式创新,那些跟风凑热闹的,迟早得关张歇业。